logo

同有三和中医药发展基金会

三和书院医道传承项目第五届同有班第二次主干课程文字实录(上)

发布时间:2022-12-23


    

编者按:


2022年12月14日晚,刘力红老师为了及时地帮助大家客观正确认识和积极面对疫情的冲击,三和书院医道传承项目第五届同有班第二次主干课程以公开课的形式面向同有三和全体同仁,刘力红老师为大家做了一场主题为《疫情当下,我们该如何应对》的直播分享。刘老师的此次分享十分及时,内容丰富,时效性强,可谓“雪中送炭”。为了利益更多同仁,小编整理编辑出刘老师讲座文字,并予以发表,欢迎大家阅读与分享。本文为上篇。


一、前言


前段时间我跟三和书院的同仁们做过一次分享,因为预感到要全面放开,所以主要围绕怎样从内外和身心两方面应对这次全面放开的疫情而去做好准备。当时主要是谈我们怎么样去防。虽然经历过2020年武汉抗疫,但是确实这一次没有经历。我记得那次我用了一个词——“防不胜防”,确确实实无论怎么防,可能都会有疏漏,都会有问题。随着这一次全面放开管控,尤其是北京、广州,相继有太多的感染消息传过来。我们知道或者是不知道的人都中招了,都阳了。似乎现在“你阳了,我阳了”,已经成为一句流行语。


黄靖医生给我发了一张疫情传播地图,看起来全国上下都一片红,没有疫情的地方很少,有些地方很严重,有些地方没那么严重。那么,我们该怎样应对当下的这样一个疫情?因为大家并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去面对这次疫情的突然大面积爆发,所以在应对上就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包括药物的囤积、滥用药、多用药等等。甚至我们看到网上的消息,说有人因为滥用药导致了肝肾的损伤。本来这一次的新冠奥密克戎实际上对身体的损害是很有限的,但是因为对它没有正确的认识,好像也是为了更快的恢复,仍然是这个药也吃,那个药也吃,最后导致肝肾功能的损伤,甚至严重到送进 ICU 抢救。


从中医的角度,我们怎么样去认识?这些问题是怎么发生的?发生之后我们该怎样去处理?我想,如果我们能够正确地去认识,就不至于出现慌乱。


了解到上述这些情况后,我的内心也有几分焦急,再加上我们同有三和基金会旗下的北京、上海、南宁和深圳这几个医馆也陆续传来相关信息。尤其是北京医馆身处第一线,已经开始正式接诊感染新冠的病人,所以也有了一些有限的经验。我们团队昨天下午也进行了相关讨论。因此,我作为一个中医人,从中医的角度,通过今天晚上这样一个机会,跟大家谈一谈面对当下奥密克戎在全国范围内铺开的形势,我们要怎么做。这个分享是面向全社会开放,同时今天的分享也是作为三和书院医道传承项目第五届同有班的一次课程。另外,作为一家中医药发展基金会,我们也有责任来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希望能够对大家认识和应对当下的疫情有一些帮助。


二、这一波疫情的主要发病特点:传变迅速,波及三阳


目前,我们已经知道这次新冠奥密克戎感染有以下几个很重要的表现,比如恶寒,发烧、发高烧,身体很疼痛,甚至有很多同仁给我反馈,形容身痛的程度就像被打了一样——中医有句术语叫“身痛如被杖”。此外,还包括咽喉的问题,比如咽喉的肿痛、咳嗽等等。


首先说一下发烧。现在好像一谈发烧,大家就很紧张。发烧,就是体温升高,它是一个很客观的指标。从中医的角度来讲,我们注重客观的一面,也更注重主观的感受。大家看很多发烧的病人,首先都出现恶寒,通俗地讲就是怕冷。怕冷之后,体温慢慢就升上来。据我们北京的同仁们反馈,多数病人没有汗,随着体温上升,出现身痛等问题。为什么会这样?这个怕冷究竟说明了什么?我是学伤寒出身的,《伤寒论》这部著作非常了不起,我在很多场合都跟大家分享过。它不但在两千年前能够应对疫情,到了今天它仍然可以应对。比如202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出的几个治疗方案,包括最著名的清肺排毒汤,实际上都出自《伤寒论》。


从《伤寒论》的角度来讲,对所有疾病的认识,都是用六经去辨证。六经,总体来说是先分阳和阴,阳在外,在表;阴在内,在里。阳,又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就是最外的太阳,第二个是阳明,第三个是少阳,然后就进入阴的层面。疾病在外的,即在阳在表,相对来说比较轻浅;如果进到内,进到阴,病情就比较重。一般来说,发病的次第,比如外感,不管是普通感冒,还是像新冠,它都是由外向内,从阳到阴,从表到里这个病情发展演进,《伤寒论》中有一个术语叫做“传变”


普通的感冒跟疫病(中医也叫疠疾、疠气、疫气和时疫等),就像这次新冠,它们的区别在哪里?普通的感冒,它往往就停留在我们六经的太阳阶段,不会往里走。因为一方面这是由病毒的性质决定的,另一方面是机体的抗病能力可以应对,基本上病就局限在太阳,不再往里走,所以一般一周左右就好了。但是疫病跟普通感冒不同。疫病之所以引起全社会那么紧张,因其自古都是一个大病,一个大问题,对历代都造成了很严重的影响。疫病就是瘟疫,是指烈性的急性的传染病,它有一个什么特征?它的传变不像普通的外感病,大部分都局限在太阳(当然也有例外)。疫情会迅速地传变,比如它会迅速地从太阳再往里走,传到阳明。疫病的次第,基本上是这样一个路径:从太阳到阳明,再到少阳,这是三阳。相对来讲,它在表。继续发展的话,就往太阴、少阴、厥阴走。从六经的角度讲,当走到少阴和厥阴,对于病人来说就很危险了,随时可能出现死亡。


普通的感冒大家都不重视,感觉没什么,扛扛就过去了。而为什么对这次新冠大家会那么紧张?因为在2020年我们就知道了新冠肺炎的死亡率很高。当然我们中国,尤其在中国大陆,因为我们中医药及时、全面地参与,死亡率并不高。为什么会出现高死亡率?因为新冠病毒会迅速地传变。具体地说,就是非常迅速地由太阳传变三阳,进而进到阴分,进到里,即脏腑的层面,甚至一开始就没有一个单纯的太阳。关于疾病传变,除了《伤寒论》所讲的从太阳到阳明、少阳,再到太阴、少阴和厥阴,《内经》上的相关说法是,“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四日太阴,五日少阴,六日厥阴。”它是这样一个次第。当然,日(天)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疫情之所以可怕,它不像一般的感冒,7 天都可以留在太阳,而是变化非常迅速。它甚至没有单纯的太阳,很快三阳都占了。


还有,《伤寒论》里面有“合病”的概念。例如,太阳阳明合病,太阳少阳合病,或者三阳合病。过去我们对为什么会有合病,理解上确实没有那么到位。当经过2020年的疫情后,就知道什么叫合病了。确确实实地说,疫情,甚至在一开始的时候它就是合病了因为传变很迅速,迅速地波及三阳。不仅如此,甚至它有“两感”,所谓两感就是表里同时发病。比如,太阳和少阴同病,阳明和太阴同病,少阳和厥阴同病,就是说表里同病。


甚至还有“直中”,所谓直中,是指它迅速地由表及里。并不是说不经过表,所有的外感病都要经过表,而是在表的过程中它没有充分地反应就入里了。比如说,2020年我们到武汉,发现很多人没有什么太多反应突然间就“大白肺”,突然间就出现呼吸衰竭。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我们为什么说上呼吸道的感染(上感),它必须经过上呼吸道?我们查核酸咽拭子,就是查上呼吸道,这个病毒在上呼吸道应该有炎症反应,应该有鼻腔的问题,比如鼻塞、流涕,咽喉的问题。然后再到下一段的中呼吸道,再深入到下呼吸道,按理说它应该是这样一个由上到下的次第。但是你会发现很多病人根本没有上呼吸道的情况,直接就到下呼吸道,这个现象按照《伤寒论》的框架来讲就属于直中。就是说直接入到里面,或者说在表的阶段它没有明确的反应就到里了。这是疫病一个很可怕的地方,让人措手不及。


三、分别从横向和纵向细说奥密克戎的传播


非常感恩国家给了我们三年的时间,在三年后的当下,新冠病毒不断变异,毒性不断衰减——或者我叫它毒性被稀释掉了,但是就它的传播力,我准备分别用横向和纵向来说。


横向就是说它的传播仍然非常迅速,非常可怕。我听同有三和北京医馆负责人左乔建医生说,可能前一个小时是家里面某个人被传染,下一个小时就传染到第二个人,传播是非常之迅速。可见横向的传播非常快,传染的力量还是非常强。但从纵向来看,它的毒力减弱,由表往里走的力量减弱了,这种减弱在临床上带来一个什么现象?它基本上停留在三阳。如果我们从阴阳表里来看,阳为表,阴为里,那么它基本上是在表。


当然,三阳和三阴也分表中里,表里都是相对的,但是它基本上是局限在三阳,它不往三阴走,或者走也走得不深,影响不大。这是我们当下认识到的。因为我们对2020年的横向传播没有做过比较,是不是比现在弱一些?没有那么厉害?现在确实太厉害,大家看地图,其传播太迅速——横向的传变确实太迅速了。就是说,从2020年算起,当我们熬过三年之后,病毒纵向的由表往里走的力量变弱了,基本上就被挡在三阳,不往里走。我们认为这是当下疫情的一个大体情况。所以说,如果我们认识到这一点,大家相对来说可以安心,不必那么紧张和慌张。因为它在三阳,尽管对我们仍然会造成困扰,但是它危及生命的可能性很小。因此,我们完全不用像2020年那样过度紧张,可以比较从容地去面对,哪怕是变重了,我们也可以从容去面对。当对这波疫情有了这样的认识之后,我们的应对就会有方法。


话说回来,虽然病毒纵向传播的力量没有三年前那么强——可谓长驱直入,迅速直入到三阴,但是它在三阳里的传变还是很快的,仍然是具有这种传染病的特征。就是说,横向迅速,纵向也迅速,只是说它纵向走得不深,因为它的力量有限。当然,尽管它走得不深,但是也很容易形成合病。我们看这次疫情,确实它就不是一个单纯的太阳,或者是因为它变化很迅速。


四、正确把握新冠的治疗:要兼顾当下和长远


因为今天收看直播的既有专业人士,也有非专业人士,所以后面我会跟大家多做一些解释。举例说,也许前一个小时在太阳,后一个小时就波及到了阳明,甚至少阳。虽然它是在三阳里面转,但是很迅速。因此,如果希望实现精准治疗,相对来说会比较困难。在治疗上,我们就要考虑得更广谱,这样的话可能针对性才会更强。 


今天我们更重要的,是去认识这次的疾病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至于我们怎么支招,当然会有很多的方法,但是中医支招一定要有疗效。我的师父卢崇汉教授讲,“疗效是中医的魂魄”。他说传承是中医的根,疗效是中医的魂,没疗效就等于你没有魂。卢师强调的疗效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当下的疗效,另一个更重要,就是远期的疗效——用他的话说就是“今天这个病你这样去处理了,妥当吗?”现在我们看到出现很多应对疫情的方法,千奇百怪的方法都有,可能最后都可以退烧,头不痛了,身不痛了,也不咳嗽了等等,症状都好了。但是我们埋下了祸根没有?对机体造成了长远的影响没有?当然这个长远的影响是分两种,好的影响和不好的影响。


疗效是要看这个东西,所以说一时的疗效还不足以说明和看出一个中医人的水平,这是卢师非常强调的一点和经常在我们这些弟子里面耳提面命的一个话题。因此,我们还不好用所谓一副药就退烧了,或者两副药就退烧了,或者是怎么样的退烧去看。而是要看确确实实退烧之后,病好了之后,人体经过这一次的疫情,或者经过这一次的感染之后,我们也不好说是上了一个台阶,至少是他没有从台阶上“跌落”。就是说他的健康水准,经过这一次你的插手之后,他或许会更好,今后对于疾病的免疫能力会更强。


每一次疾病都不是偶然的,每一次疾病让我们的身体经历了痛苦的折磨,当经历过疾病之后,我们应该有所收获才是。如果经过你的插手,身体既受了疾病的苦,又没有所获,甚至更加每况愈下,这样的话,那么这个治疗是不成功的。所以说,还不好那么简单地去衡量一个治疗。


因此,如果想很好地去衡量治疗,在理上我们一定要清晰,它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我们为什么会这样去应对。当在理上清晰了之后,一方面,我们不会那么慌乱;另一方面,我们支的招也会灵活多变。同时我们支的招,按照卢师讲的,“疗效是长远的,而不是短暂的”。


五、“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接下来,我们说回一开始的话题,为什么身体会发烧?从中医的角度,《素问·热论》里有一句名言,几乎所有学过中医的人都知道,叫做“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今夫热病”,发热性的疾病,就像我们今天的发烧,用了一个“皆”,意思是都是伤寒之类的,都是因为伤寒引起来的。张仲景为什么写《伤寒论》而不是写伤热论?明明从太阳开始就发烧了,发热了,就是热病,那为什么他讲伤寒?为什么他以伤寒立论?为什么太阳病的提纲第一条是“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他还是强调恶寒。 


按照《素问》的观点,凡是属于发热性的疾病,“皆”,我们且打点折扣——大部分都是因为伤寒而起的,大多都是因为寒导致人的发热。为什么会这样认识?因为寒有个特征,大家一寒冷就会怎样?收紧,里面寒了里面紧,外面寒了外面紧,所以《内经》上有“寒主收引”。我们人的最外表接触寒,如果是外感病,最外表接触寒,它首先引起我们皮表的收引。皮表一收引,腠理就关闭了。中医有一个词叫腠理,或者叫汗孔,这些就关闭了。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就会知道,我们新陈代谢也好,运动也好,干什么也好,都会产生热,因为我们有体温。但是我们的体温为什么会维系在 36℃~37℃之间?因为确确实实,它既产热,又散热,有一个平衡机制。《内经》里面讲“平人者不病。”我们机体最大的散热器官是皮肤,当最大的散热器官因为寒的作用收引和关闭了之后,人体的温度就一定会上升,体温就升上去了。所以这个时候就有热了,热就是这样产生的。从这个角度,我们也就能够很好地理解为什么《素问·热论》讲“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为什么太阳病着重在讨论这个问题?因为太阳主表,人的整个散热系统是太阳主管,所以它一关闭,人的散热系统出现问题,温度肯定就会积累,体温就会升高。


那么对于这样一个热和体温升高,我们怎么办?显然,我们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中医的治疗有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所用的元素就是寒热温凉。所以就有“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热了怎么办?要寒。寒了怎么办?要用热的方法。刚刚我就感觉冷了,因为做讲座要讲风度,就不能穿羽绒服,我夫人对我有要求,面对大众不能那么随便。要是按照我自己的习惯,羽绒服早就穿起来了,既舒服,又很暖和。因此刚刚觉得有些冷,我就把炉子开了。冷了,寒则热之,这是常识。反之,热则要寒之。所以当我们感觉太热了,就要开空调,开冷气。


现代社会有很多方法能帮助我们认识中医, 当这个“寒者热之”不是打引号的,而是真正的寒的时候,就要用热的方法。同样,真正的热才能用寒的方法。所以,《伤寒论》太阳病篇的第11条很重要。“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身大寒,反不欲得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它讲的是什么意思?身大热,身很热,温度可能39℃,40℃。我们看教材也好,看历代医家对此的解释也好,有一条是辨别真热假热的试金石,就是这个“欲”字。欲,就是想。身大热,身上非常热,甚至40℃,41℃了,反欲得衣。可想而知,夏天的时候人热了,应该脱光了都还嫌热,但是他反而想穿衣服,那说明什么?说明这个热是假的热,真实的是寒。身大寒,身上很冷,但反不欲得衣。身寒了,应该穿很多的衣服去抵御这个寒,他反而想脱衣服。那么说明这个寒一定是个假象,真实的是热。


中医还有一个词汇叫“恶寒”,喜恶的恶,这个词眼就是一种人的主观感受。从这点也说明中医跟现代医学是不一样的:现代医学强调客观指标,中医在某些时候更强调主观的感受。比如口很干,想不想喝水,想喝热的还是想喝冷的等等,这是决定我们判断真实与否的一个依据。所以我们中医很重视主观的感受,因为它可能更接近真实。


所以说恶寒,虽然有热,甚至高热到39.5℃,40℃了,但是一旦人有恶寒的时候,你就知道他的病因是寒,就知道他的表现符合《内经》上的这句话。的确,中医的难也在这里。当一看到有热,我们就去清热——用苦寒的方法去清热,可能这个热也会下去。但是因为不是热造成的热,而是寒造成的热,所以当寒药进去之后,并没有热跟你中和,寒进去后就成为一个新的阴了,这样就会埋下祸根。这就是我前面所讲到的,卢师说一定要看长远疗效,当你这几副药开下去之后,甚至对他十年之后都有好处,这个医生才是好医生。否则,你这几副药下去,从病人的现象上看是好的,但是如果对他十年之后都还有负面的影响,那就不敢恭维了。(未完待续)


文章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F-J2YYTA-VZc9JtbUDyl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