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广顺北大街33号福泰中心703
- 电话/微信:18301623690
- 网站:www.tongyousanhe.org
- 邮箱:jijinhui@tongyousanhe.com
微信扫描关注
微博扫描关注
同有三和中医药发展基金会
发布时间:2015-12-14
继2015年12月9日北京同有三和中医药发展基金会成立仪式后,2015年12月10日—13日,刘力红老师先后受邀至北京中医药大学、河北大学中医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进行题为“略谈中医的基本精神”的讲座,开启了基金会以“弘扬中医药文化、挖掘和培育中医药人才、促进中医药学术研究”为宗旨的公益之旅。连续四天的讲座受到了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引起了广泛共鸣,现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此次活动不仅是三和书院&和君商学院医道传承项目推广的一次延伸,更是众多热爱中医、关心中医药发展的各界同仁的一次交心之旅。
“中医”一词的缘起
刘力红老师讲座从“中医”一词的缘起入手,揭示出“中医”之“中”的甚深含义。以“中医”之命名虽源自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之下,而此“中”正是医的起处,也是医的落处。《尚书·大禹谟》言“允执厥中”,“中”是上古圣王的心法,亦为中国文化的道统所在。《中庸》有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中”是医的根本,也是国的根本,也是人的根本。因此将医安立在“中”上,是为中医史乃至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桩奇事。
中国文字的奥义 “矢”为箭,由“矢”引申出射之道,《礼记》云:“心平体正,持弓矢审固,则中矣。”“射”讲的是身心平和之事,由此开启出中正平和。而此中正平和便是中医健康的标准所在,“平人者,不病也。”疾病的产生便是生命离开了中正平和,“疒”加于“矢”是“病”也。而至此再来看“医”,匡正“矢”,使生命之箭回归中,医所做之事尽在其中。“矢、疾、医”蕴含着中医精神的真谛,悟透三字,中医思过半矣!
在中医的学习中,对文字的领悟至关重要。文字是形与神俱的,但声音的妙义常被忽略,而声音恰恰是文字的灵魂所在。中国文化讲“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古有同声互训,若能从声音契入,无疑是打开中医药宝库的重要方法之一。
阴阳和合 中正平和为中国文化之基本精神,中正为体,平和为用,《论语》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本”在“中”也,中亦是中医基本精神之所在,中之用在阴阳和,和合在于交感,诚如《易经》咸卦《彖》曰:“天地感而万物生。”
而言医不离阴阳,万事万物是通过阴阳呈现的。疾病也好,人事也好,无外乎两种状态——阴阳和合或阴阳失和。阴阳和合则万物化生,阴阳失和则万物消亡。阴阳的根本属性是相对性和对立性,如宋代·张载在《正蒙·太和》所示:“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那如何使阴阳相和?张载的诗偈既揭示了阴阳的属性,也开示了如何使阴阳和的方法。在医家经典《伤寒论》有言:“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此为治病之真机。而使阴阳和必须立足于“中”上,有“中”才有“和”,此与“允执厥中”暗合,中华文化道统是一以贯之!中医示现的砭石、灸焫、毒药、九针、导引按跷五法皆以“执两用中”为路线,以“阴阳和合”为旨归,此五法也是使阴阳和合落地的方法。
中医须切身体证 在讲座的最后,刘老师还指出:对于医学生而言,中医之道术要有所长进,须对阴阳有切身体悟和信心;对于非医学专业的同仁而言,对生命的思考与体悟是人类的共通处。医圣张仲景在其《伤寒论·序言》中感慨:“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快、工作生活压力大,人们往往被身外之事所累,对于自身或家人的关心与料理缺失,长此以往增加了人身阴阳难以和合的隐患,待到重大疾病产生方震栗。
而导引按跷为体悟阴阳的一大方便,该法作用于“中”,任督二脉位居人体之正中,可自主操作的是人体前正中线的任脉,通过十指与心的交感,唤起中的作用,使阴阳和合。若能坚持习练,不惟身心得益,于中医之道术及生命科学亦会有所体悟。
微信扫描关注
微博扫描关注
© 版权所有 2014-2020 北京同有三和中医药发展基金会 京ICP备1707423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