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广顺北大街33号福泰中心703
- 电话/微信:18301623690
- 网站:www.tongyousanhe.org
- 邮箱:jijinhui@tongyousanhe.com
微信扫描关注
微博扫描关注
同有三和中医药发展基金会
发布时间:2024-09-28
编者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024年9月22日及24日,刘力红老师分别在广西区图书馆和广西中医药大学,进行了两场《百部经典·伤寒论》系列主题讲座。刘老师这两场《伤寒论》公开演讲,全程近六个小时,一场面向社会大众读者,一场针对中医高校学子。两场讲座内容有异有同,但殊途同归,珠联璧合。讲座紧密围绕《伤寒论》的时代价值与学习应用展开,重磅、新鲜观点迭出,故事性极强。于大众拓展认知,感召后学;于中医学人启发鞭策,见贤思齐。此篇报道的完成,衷心感谢广西中医药大学倪佩铭、朱鹏庆两位同学在文字整理上面的支持。
今年的秋分节气很特别。从年初开始,广西南宁雨水不断,潮湿超过往年,入夏以来格外酷热的天气令人难耐。秋分一到,但见街边楼前的树梢摇曳漫舞,缕缕秋风传来,闷热无踪,通身爽利,如此南国美景。许是巧合,2024年9月22日(秋分)上午及24日下午,分别应广西区图书馆和广西中医药大学的邀请,刘力红老师先后进行了《<伤寒论>的时代意义》《略说<伤寒论>的学与用》两场讲座。场场听众爆满,直播间也反响热烈。刘老师饱含深情和殷殷期待的两场精彩分享,有力地提升了社会大众和中医学子们对千年经典《伤寒论》和经典中医的认知、向往和信心。
一、《伤寒论》的时代意义——让中医成为大众健康的守护神
9月22日上午9点半,巨大宽敞的广西图书馆地方民族文献中心大楼二楼报告厅座无虚席,刘力红老师《<伤寒论>的时代意义——让中医成为大众健康的守护神》讲座准时开启,本次活动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主题讲座暨“八桂讲坛”第847期。
刘老师首先从“为什么《伤寒论》在四大经典中的‘点击量’最大”、“为何张仲景能够被后世奉为医圣”这两个问题展开。刘老师讲座要点丰富,包括《伤寒论》问世之前的相关医学典籍,经方医学与医经医学的发展传承,以及《伤寒论》的作者及流布等概况。
刘老师重点阐述了“经方的底座一定是建立在五行、五藏这样一个体系中”。“对医经医学的代表《黄帝内经》来说,实际上是杂合了伏羲、神农、女娲体系,并在其中做了一个高度的融合。但是,仍然可以看到它的作者或结集者的主线是阴阳。五行是嫁接进来的,它的底色是阴阳。”
谈及“《伤寒论》是医经医学与经方医学的高度融合。”刘力红老师认为,张仲景并没有简单地去继承经方医学,而是可能在详细思考了医经医学能够传承不断的原因之后,为了使经方在“体”和“理”的层面更加牢固,所以选择将“医经与经方两门医学体系”和“伏羲、神农、女娲三大道统”进行了高度融合。这既是我们能在今天学习《伤寒论》中,能够明显感到“体”和“理”都隐含在“用”和“事”里面的原因,同时也是《伤寒论》重要的时代意义之一。
考虑到现场听众一部分不具中医药知识背景,刘老师尽量少用专业的中医药学词汇,通过历史和故事,细致入微、循循善诱地引领广大听众,一点点对遥远陌生的中医经典产生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的热情。
尤其是,他谈及自己接到《百部经典·伤寒论》的解读任务后,数年之内无法下笔最重要的导读部分。直至2020年春天,他率领同有三和中医抗疫先遣队逆行武汉抗疫,在一线的抗疫过程中,体悟到《伤寒论》更深层次的时代意义——“常道与非常道的合一”,从而写作思路打开,终于完成《百部经典·伤寒论》的解读工作。解读过程的曲折、不易、体证与领悟,让大家对这部已然载入史册的经典之作的诞生过程难忘、激动且感慨万分。
刘老师说,《伤寒论》不仅仅是专业人士需要学习的经典,作为非医专业的大众,也可以从中去了解自身的生命构成,了解我们如何获得健康。《伤寒论》为何要以“寒”立论?电视剧《后浪》中的火锅调料为什么能退烧?从生命的主导由流质决定,寒凝气滞对身体造成的不良影响,到我们为什么要注意保暖和饮食上远离生冷寒凉……刘力红老师在讲座中,深入浅出地讲述了这些问题,强调了“衣为大药”,以及“时代节奏太快,暖能够让我们慢下来”等生命健康通识理念。
在最后的读者问答环节,刘力红老师就观众提出的“中医到底是不是慢郎中”、“食疗与《伤寒论》如何指导我们的健康”、“消渴病中医的治疗方法”等问题,提出了“针药并重”“随身携带120”“厨房即药房”等重要观点。参与讲座的观众在和刘老师互动中,也纷纷表达了通过这次分享,认识到了“寒为万病之源”以及对于饮食需要认真重视与学习等等,无不收获满满。
二、《伤寒论》的学与用
9月24日下午三点半,广西中医药大学明秀校区留学生楼313报告厅,学校领导与200多名师生济济一堂,大家喜迎刘力红老师再回母校分享。与前天面向社会大众的广西区图书馆的主题不同,本场的主题是《略说<伤寒论>的学与用》。
正式演讲前,刘老师离开座位,号召大家起立,先全体躬身礼敬医圣张仲景,并亲自领诵《伤寒论》原序。礼毕后,刘老师从什么是传承讲起。刘老师说大西北的甘肃天水,是中华上古文明源头之一伏羲庙所在之地。当地每年六月都有公祭,国家和政府非常重视。在AI、未来科技等时髦词汇大行其道的当下社会环境,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和经典中医传承的时代意义发人深思。
接下来,刘老师在与现场学生的分享中,渐次展开三大传承形式——文字传承、口耳传承和直接传承。他通过介绍自己几十年来的一以贯之,非仅仅用眼“看书”而是全身心“读书”的经验,让大家对看似最熟悉和简单的读书有了耳目一新之感。“读书要用到眼口舌,眼是肝之窍,藏魂;口为脾之窍,藏意;舌为心之苗,主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要讲究语感和音韵感……”
学习离不开兴趣和信心。刘老师讲述自己四十多年前考入广西中医学院(广西中医药大学前身)的求学、拜师和工作经历,让学子们了解到自己的老校友——一位著名中医学者、教授的成长经历,见贤思齐之心,油然而生。就当年刘老师为什么会对《伤寒论》产生兴趣?他说自己读本科的时候,偶然间在大学图书馆看到了一篇现当代名老中医吴棹仙先生的苦酒汤救治喉痹医案,从而对《伤寒论》兴趣顿生,并由此对自己一生志业影响深远,至今涟漪不断。
娓娓道来中,刘老师说学习中医既需要悟性,也需要全力以赴。刘老师又介绍自己用猪苓汤治疗急性肾结石病案,再一次激发同学们对《伤寒论》的学习兴趣。
演讲环节完成后,虽然可以很快结束,但是刘老师不辞连日辛苦,希望学子们“多多提问”“什么问题都可以问”。针对现场同学的问题,刘老师鼓励大家要找到自己学医的初心;事在人为,只要有能力,到哪里都能生存;初用经方,要用原方原量,经验丰富之后再行化裁;能够只用药或者只用针的时候就分开用,将来娴熟后可以再合用;学了就要多去用,早去用……刘老师还回答了《黄帝内经》与《伤寒论》的关系,学习中医是否要学习《周易》等问题。此外,刘老师还解释了“六经传变讲的是次第,而不要拘泥于时间”等等,让人茅塞顿开。
活动尾声,有两幕令人感动:第一,刘老师对现场举手表态会认真学习《伤寒论》的几位学生不断鼓励,反复叮咛;第二,刘老师回答全部问题后,一再询问还有没有新的问题,直到确认全部回答完毕后,才放心地结束这次演讲并向大家致谢。隔着网络直播的电脑屏幕,笔者仿佛看到了刘老师对母校莘莘学子的全然付出,殷切期盼和关爱,以及重回大学讲堂的伤寒明师风采。
同气相求,大哉斯言。一阵秋风,拂去了潮湿闷热;两场讲座,凝结了经典传承。在秋风送爽中,衷心感谢刘老师把关于《伤寒论》的无限美好带给了我们。秋分这一天也是一年一度的丰收节,在这吉祥的日子里,在这怡人的秋分时光里,我们有幸收获了刘老师对中医经典和中医临床教育工作的多年心血精华。再次感谢刘老师的动人分享,让我们共同祝愿中华经典传承不断,经典中医硕果累累。两场刘老师公开讲座实录全文,正在紧锣密鼓整理编辑中,计划国庆节后陆续发表,敬请大家期待。
微信扫描关注
微博扫描关注
© 版权所有 2014-2020 北京同有三和中医药发展基金会 京ICP备1707423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