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广顺北大街33号福泰中心703
- 电话/微信:18301623690
- 网站:www.tongyousanhe.org
- 邮箱:jijinhui@tongyousanhe.com
微信扫描关注
微博扫描关注
同有三和中医药发展基金会
主讲人:黄靖
发布时间:2021-01-20
1
(续前)作为一个致力于学术传承和人才培养的平台,自然少不了涉及培训授课。还记得研究生毕业找工作的时候,老师对我说过,做老师的如果没教好,那就是误人子弟了。因此我对上台讲课一向是有阴影的,生怕讲得不对,造成严重后果。结果是怕什么就来什么,还记得第一期经典课程培训的时候,由于在当时的研究生群体里临床时间最久,当时的负责人湛总认为我是有干货可以分享的,因此抓了丁被安排上台分享,过程很狼狈,天南海北讲了一大堆,估计学员也是听得云里雾里不知所言。
众所周知的经典中医课程举办了16期后,刘力红老师已无暇亲力亲为,最后索性不讲了。他希望更多是我们去分享。这样就有了妇科和儿科临床培训课程,我不得不又硬着头皮上了。一开始仍然很艰难,好像你越想讲好,就越讲不好。词不达意,言不由衷,逻辑不畅,突然卡壳、断片、语塞这样的情形时有发生。老师点了我:你太想求好了,有了这颗求好的心,你就被障碍住了!于是自己反复琢磨和熟悉,除了PPT还不够,索性就先弄好讲义,以平常心做分享,慢慢那种畏惧之心就没有了。而在这样的过程里,训练自己如何组织语言,如何逻辑自洽,如何自己明白让学员也明白。值得欣慰的是,我们自主探索的临床课程,得到了不少同行的认可。
2
2019年春,我受邀参加三和书院的战略会议。我是头一次实际参与会议。在这次会议里,我突然发现在二阶段三和班的跟师环节里,仲景钦安卢氏这条线上的带教力量是不够的。唯一的导师日理万机,要像以往带研究生一样的带学生,显然已经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那怎么办?只能我们自己跟上。具体怎么办呢?回来后我和南宁医馆的医师同门商量了此事,大家表示没有经验。然而我决心推进此事,于是就有了一个进修项目,最初的带教老师只有我和赵江滨大夫两个人。三个月的临床跟诊和授课下来,学员们表示收获很大,这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鼓舞。进修项目优化后,于是就有了百日筑基,通过为期3个月的临床跟诊和授课,病案讨论、答疑等系统训练,希望学员能够运用六经辨证处理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真正的带教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3
作为刘力红老师最早的研究生之一,我在出门诊期间,许多师弟妹们也轮流过来跟门诊。同有三和中医创立之后,广西中医药大学精诚学社的学生也会过来实习跟诊,那时候谈不上带教。百日筑基项目开展之后,跟诊和授课有机结合起来,学生收获多少,拷问的是老师的综合素质,即临床能力、专业功底和教学水平。而大多数时候,这几个能力并不能平行一致,有的会偏重于临床,但讲授却差强人意,有的能讲,但临床实际还有差距。不管怎么样,医必先明理而后始言方药。如果我自己都搞不明白,只知道依葫芦画瓢,那自然我也讲不清楚所以然。只有自己明白清楚了,才能掰开嚼碎,再传递给对方。所以更多的时候,我把精力放回对医理的钻研和梳理上。以前,对经典的认知,由于没有任何外界的压力,只管去读,期待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然而书读了不少,其义不见得能自然呈现,但是通过教学,倒逼自己要真正沉下心,用心去琢磨和品读经典,竟然有了柳暗花明的感觉。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教学相长吧!
以上是我对从2005年加入经研所至今,自己接受探索从事中医人才培养和医学传承的一点回顾。(完)
文章来源:同有三和基金会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微博扫描关注
© 版权所有 2014-2020 北京同有三和中医药发展基金会 京ICP备1707423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