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同有三和中医药发展基金会

【健康报】让基层中医传承扎实落地生根

发布时间:2017-09-26


    

  日前,北京同有三和中医药发展基金会与山西忻州市卫生计生委联合主办了“黄帝内针”公益培训暨义诊活动。培训开班仪式上,“123 传承模式”被主持本次传承活动研究的北京中医药学会师承工作委员会评价为 “基层中医传承新模式”。

  怎么做:一流疗效如何量化

  中医传承一直难以解决的焦点问题是:如何对课程本身及教学成效进行“量化评价”。虽然所传承课程大多比较优秀,对学员都有提升作用,但到底应提升到什么程度,一直缺乏量化评价模式。

  北京中医药学会师承工作委员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师承编辑部做出了新尝试:组织专家小组独立统计“黄帝内针”5天(40学时)培训效果。随机抽查培训后参加义诊的医生学员,对其诊疗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第三方独立询问和量化评判”,医生诊疗全程和独立评判全程均进行录音或录像,以备权威的专业机构进行抽查监督、复核审议。“这是中医传承效果‘量化评价’的一种新做法,因为这种评价做到了‘随机抽取、全程记录、量化评分’,从机制上杜绝了主观感受和人为操作的空间,体现了公开、透明的原则。”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馆联盟主席张怀明高度评价这种量化模式。

  山西代县卫计局医政科李光英科长从这种量化评价看到了另一种模式:“《中医药法》规定,以师承方式学习中医或者经多年实践,医术确有专长的人员,经过实践技能和效果考核合格后,即可取得中医医师资格。但是,实践效果的考核远比理论笔试更难操作。如上模式的‘诊疗效果的第三方评价’,有可能为‘确有专长医师’考核的落地操作,闯出一条新路子。”

  做什么:两端公益如何互促

  在基层的中医传承,真实的状况是以碎片化、随机化为主,缺乏常态化、机制化的传承模式。基层医生亟需一流疗效的中医技术,能够规模化、常态化落地生根。
  针对基层传承缺乏充足经费支持、缺乏全国名师授课的双重困难,本次山西忻州市培训活动开创了“专家公益授课+学员定额义诊”的方式。要求考核合格的学员,进行定额化的常态义诊,每位学员平均每天提供1人次以上义诊,则每年会有365人次的百姓受益。如此而言,专家为百名乡医公益授课,相当于间接为三万多人次百姓义诊。专家团队虽然是免费授课做公益,但同时收获三万人次的诊疗“大数据”汇总传承经验,学术收益颇丰。而基层医生靠每日义诊和医案反馈代替全部学费,形成“专家授课、学员义诊”双公益的良性循环和互相促进。

  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刘志龙教授说:“这并非随机的公益活动,而是教学、科研的良性循环,最后使得专家和村医皆大欢喜,开创了中医传承的另一种模式。”

  谁来做:三驾马车如何联动

  在山西忻州开展的公益培训模式,背后是“三驾马车”的联动支持:政府搭台、机构落实、专家唱戏。这样,中医传承就从单纯“专家唱戏”变为三点支撑。

  “三驾马车”中,政府搭台起到了领航作用。负责山西忻州市代县50名基层医生公益培训“一线总调度”的代县卫计局孙振华局长感受很深:“以卫生系统为主的政府部门,为中医传承的常态化提供‘搭台’服务,利用政府资源,在各乡镇村庄严格按流程公开透明地筛选基层医生,争取每个乡村都有医生参加一流的中医传承。”

  在山西忻州市四县的“黄帝内针”培训暨义诊公益活动中,当地的卫生计生委对学员在培训后的义诊活动提出具体方案,集中义诊活动由卫生计生委审批指导并全程监督,不刮一阵风。随后的常态义诊,既为专家团队提供医案大数据支持,也为百姓提供公益化服务。

  “机构落实”是“三驾马车”的重中之重。本次在山西忻州市四县举办“黄帝内针”传承活动,由北京同有三和中医药发展基金会承担了全部落实工作,专业化、流程化的落实团队,为“专家团队”分担了大量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主持本次传承活动研究的北京中医药学会师承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观涛全程跟踪和监督了本次“基层中医传承新模式”,他认为,三驾马车联动,是基层中医传承的组织保障。尤其是政府搭台的常态化,能阳光督导专家、学员、患者三种来源和教学、诊疗、传承三类效果。


作者:马家驹

北京中医药学会师承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中医医院呼吸科

本文转载自《健康报》、健康报医生频道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