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同有三和中医药发展基金会

8.21直播预告,医馆界对话刘力红老师 | 同有三和十三年,探索真正的中医传承之路

主讲人:同有三和

发布时间:2024-08-20


    

医为通业,精微广大,认识生命,同有三和


刘力红老师



从字面上讲,“同有”就是共同拥有,共同拥有什么?这就是我们要探索的问题。至少我们在座的,从当下来讲我们都共同拥有一个生命。那么这个生命是怎么来的?这个生命你是需要去了解的,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去了解这个生命,你就很难去养护和护持她;就很难用这个生命去实现自己美好的愿望;也很难用这个生命去享受这个生命该享受的一切。所以这个生命实际上是需要认识的。

 

所以我们同有三和实际上所做的,就是这样一个基本的事情——认识生命。在认识生命的基础上,我们才去谈其他。“同有”分很多的层面,虽然我们的生命是共同的,但是看上去我们每个人却又都不一样,像现在有些人好像打瞌睡,有些人则是精神饱满……我们看上去千差万别,差异性很大,但是中国文化有一个很基本的点,就是整个中国文化的趋势是“求同存异”。就是在认识“异”,认识差别的同时,它的根本是求同。也就是说,千差万别的生命究竟有什么样的“同”?在这个千差万别的底层,它有个共同的东西是什么样的。实际上中国文化的根本,它的指向是这里的。这也是我们同有三和基金会,我们这群人的一个努力方向。


接下来我们在这个基本的“求同存异”基础上,再去谈“三和”。“三和”的概念就很丰富了,有天、地、人,性、心、身……还有医的各个层面。随着我们认识不断地深入,不断地学习,我们对三和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入。

 

我们刚刚在课前礼读诵了《大医精诚》,希望我们的孩子们通过这七天,每天放慢语速地读诵,七天之后能脱开这个本子,能够背诵。《大医精诚》这篇文章很美,它是值得我们日诵的,成为我们一个日诵的功课,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去体味它,品味它的精神。

 

在《大医精诚》里面谈到了医的一面,“故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这段讲到了医的“至精至微”的一面,医确实有这一面,但大家不要被这一面吓倒。如果是这样,我们今天就不用学了,因为“神授”,但我们都不是神。但这个“神”又无处不在,只要你心诚就能感召,这是医的一面。


医还有另外一面,也同样是孙思邈,他在《千金方》的序言里提到,“余缅寻圣人设教,欲使家家自学,人人自晓。君亲有疾不能疗之者,非忠孝也。”这是同样一个人,对于医道的另外一段表述。这段核心讲的是孙思邈本人在总览了医道的精神之后,他深切地体味到圣人设教,创立医道为的是什么,他的本怀是什么。他的本怀,实际上不仅仅是为了医道的“精微”而设,更是为了医道的“广大”而设。

 

什么叫医道的“广大”?就是要家家自学,人人自晓,每个人都要学医,每个家庭都要学医,所以医道不是某一个人的。我们以中医而言,绝对不是中医药大学的“专利”,而是我们每个人的“专利”,是我们每个家庭的“专利”。所以我们三和有一个对“医”的基本认知,就是“医为通业”。医有专业性的一面,但医——尤其是中医,更有它通业性的一面。所谓通业,就是共通,就是所有人,各行各业的人,就必须学中医,了解中医。因为中医是没有门槛的,每个人都可以进来学习。

 

我们可能透过各位老师,或者说我也希望各位老师,各门课程一定要从大家够得着的地方入手,去往上走,往前走。让大家能够感受到,确确实实医不是中医药大学的“专利”,而是每个人的专利,也是每个年龄段的专利,都可以学。再小的小朋友都可以学,再大的成年人也都可以学,这就是“通业”。而这才是我认为中医在这个时代的价值。


(此段选编自刘力红老师在2024年7月28日同有三和大理中医游学班的分享)



·从《思考中医》内关于中医教育的思考,到南宁桃源的“先教育,后养疗”;从三和书院的“医道传承,终身教育”,到“做好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的三和生命学堂……在近些年,同有三和对于中医、中医教育以及青年中医人才问题进行了哪些探索与思考?


·孙思邈提到医既存在“难精、幽微”的“专业”一面,同时也有“家家自学,人人自晓”的“通业”一面,同有三和对于中医教育中的“专业”与“通业”是如何认识的?


·如何理解“为生民立性命,为往圣继绝学”?

……


2024年8月21日,《医馆界》视频号系列直播栏目《对话100强》第39期,医馆界创始人王中华先生将对话北京同有三和中医药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刘力红教授,探讨真正的中医传承之路。《医馆界》视频号及同有三和基金会视频号将全程直播,欢迎大家届时收看。


直播信息

时间:

8月21日(周三)晚19:00

对话嘉宾:

刘力红教授、王中华先生

主题:

《同有三和十三年,探索真正的中医传承之路 》

……

详见全文:https://mp.weixin.qq.com/s/SHxu0Hz_MGYxVSuaJXRa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