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广顺北大街33号福泰中心703
- 电话/微信:18301623690
- 网站:www.tongyousanhe.org
- 邮箱:jijinhui@tongyousanhe.com
微信扫描关注
微博扫描关注
同有三和中医药发展基金会
发布时间:2017-12-21
2017年12月16日上午9时,由北京同有三和中医药发展基金会举办的第二届三和书院医道传承项目一阶段第三次大课在南宁如期举行。南宁现场班全体同仁欢聚在同有三和中医门诊部三和讲堂,一起聆听刘力红老师授课,同时莅临现场的还有医道传承项目组王雅楠、周京京两位老师,北京、上海、广州及网络班的诸位同仁也同步收看了现场直播。
课程伊始,刘老师就重申了医道传承项目的纪律,强调了当下学习的重要性。空间上如颈椎的错位会带来身体的疼痛,但时间上的错位也许后果更为严重。以一阶段的十次大课为例,要想在有限的课程内有所收获,至少应保证现场听课的时间。
接下来刘老师延续传承这个话题,谈到文字、口耳、直接这三种传承的途径,并重点分享了对文字传承的感受。首先,要树立起对文字的恭敬心。文字是我们亲近圣贤、神交古人的重要载体,因此自古就有“一字之师”的说法,恭敬是我们契入文字的基础;其次,通过读书直接去感受文字的鲜活,要不拘一格。一旦我们能够契入,便能“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如医之字形就经历了“毉、醫、医”的流变,其中亦寓医事之发展变化,而医形仍沿用至今,矢者箭也,其用为射。《礼记·射义》云:“心平体正,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则射中矣”,因此“医”字已寓中正平和之义。
北京、上海、广州及网络班的学员通过直播上课而中国的文字又是形声合一的,其声音乃是其灵魂所在,故读书不惟可培养韵律之感,使文章流畅,还可同声互训,使我们更可延此深入传承。如医与“衣”、“一”同音,衣冠的发明始于黄帝,其用在于避风寒,而医圣张仲景更是以《伤寒论》为名,盖寒邪最具杀厉之气,衣医同音,正是护持生命之所必须。而中医以中为名,守中处中就是一,分开两边就是二,只有中才能和合两端,此医一同音之深义也。
上午授课结束后,应大家的请求,下午刘老师和大家还进行了现场的互动交流。老师真诚和充满智慧的话语迎来了大家阵阵掌声。
时交大雪,寒风凛冽,三和讲堂内却明亮而温暖,幸福的感觉流淌心间。在诸师的指引下,大家对传承开始慢慢生起了感觉,愿我们在前行之路上谨守初心,有始有终。真诚感恩为三和书院医道传承项目付出的每一位同仁!
微信扫描关注
微博扫描关注
© 版权所有 2014-2020 北京同有三和中医药发展基金会 京ICP备1707423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