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同有三和中医药发展基金会

三和书院医道传承项目第四届同有班招生简章

主讲人:医道传承项目组

发布时间:2019-12-06


    

1.jpg概览

第一部分 三和书院医道传承项目背景和简介

第二部分 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第三部分 招生对象和学习方式

第四部分 入学申请流程



0/1

三和书院医道传承项目

背景和简介


(一)项目背景

三和书院医道传承项目是由著名中医学者、《思考中医》作者刘力红老师发起,北京同有三和中医药发展基金会举办的医道传承人才培养项目。医道传承,“医”是全医,是“三医和合”(上医以德治国,中医以礼齐人,下医以刑治病)之医,“道”是道统,是中医和中国文化的道统。项目立足于此,倡导“医为通业”,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责任主体,并借鉴和君商学院的宝贵经验,充分融入传统书院的教育精神,提点启发,教学相长,旨在探索一条灵活而有依据的医道传承之路,助力全民健康。

(二)项目简介

医道传承项目是公益性质(不收学费)的非学历教育,共分两个阶段,同有班和三和班。

同有班为期一年,侧重于医道,重点围绕中国文化及中医进行讲授和践行,培育学人的“为人之道、为学之方”。三和班亦为期一年,侧重于医术,重点围绕不同的门类或法脉进行讲授和学习,在同有班的基础上为学人提供一些传承的机缘。

2016年至今本项目已开展三届,累计录取1700余名学子,其中无论是执业中医人士,还是非执业中医人士,经过同有班一年的学习,都有所受益,对医道的领悟更透彻,稳固了对中医的信心,中医传承之路也越来越清晰。


0/2

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一)同有班

为期一年,设置十次大课和若干辅助课程,旨在让参与者涵泳中国文化的精神,体味中医的道统,从更根本的层面参究中医,培育担当的人格、士子的精神。十次大课均由刘力红老师亲自讲授,并不定期邀请明师讲学作为辅助课程。

十次大课涉及下列专题:

1、炎黄精神

炎黄,即炎帝与黄帝。炎黄作为华夏民族和炎黄子孙的共祖,既是中华文明的初祖,亦为中医的始祖。可以说,整个中华文化和中医都以炎黄的精神为基石,因此,更好地认知其精神,实为开显文化及医道蕴义的关键。

2、中国文化及中医的道统

文化与医不可分,《中庸》开篇所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揭示了中国文化的道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开篇之:“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揭示了医之道统。此二者,分之不可分,合而不胜合,是医道之所必修,是医道之所必传也。

3、文以载道——医道学习窍要

文之与道,虽非一,亦非二,其间关联万千,不乏窍要,是当代医道传习甚值开发的方便。此一窍要不离形声相益,往往灵思触动,顿解经义。

4、五术略谈

五术亦即五方之术,出自《素问•异法方宜论》。即砭石、九针、毒药、灸焫、导引按蹻之谓。

5、钦安卢氏医学法脉概述

钦安卢氏医学,亦称扶阳学派,乃由晚清郑钦安先生开宗、卢铸之先生立派的珍贵法脉。此一法脉上继黄老易道,下承医圣仲景之学,其以乾元一气为归旨,以一气周流六步(六经)为方便,于当下而言,诚起衰兴废之至理良法。

6、临证法要略述

医道应用之一端在乎临证,临证千变万化,其要在于执简驭繁,而执简驭繁之法要,即在此六经辨证,即在仲圣揭示之“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此实为中医学人欲顺利步入临证最需用功之处。

7、生命的认知与运作

医道虽曰治病救人,然究其竟,则在对生命的认识。认识生命,尤其认识自我的生命,并能实现良好的运作,治病救人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二)三和班

为期一年,在继续深化同有班学习的基础上,根据现行条件逐步开展五术专修、游学及实践,侧重于医术的学习训练。课程由不同门类或法脉的导师负责教习,目前所具专业有:黄帝内针、五行针灸、仲景钦安卢氏医学、中药、圣洁正脊按蹻、内经导引等。师资主要来源于北京同有三和中医药发展基金会所属学术委员会和专业委员会成员,并由基金会理事长刘力红统筹负责。


0/3

招生对象和学习方式


(一)招生对象

(准)执业中医人士

1、中医(中西医)执业医师、中医(中西医)执业助理医师;

2、具备考取中医(中西医)执业医师、中医(中西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者(中医相关专业在校生);

3、传统医学师承人员、确有专长人员,符合国家要求有考取中医(中西医)执业医师、中医(中西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者; 

非执业中医人士

1、西医执业医师、具备考取西医执业医师资格证者(西医相关专业在校生);

2、执业中药师及具备考取中药师资格证者(中药学专业在校生);

3、部分热爱中医、能够推动中医传播和传承发展的其它行业优秀人才;

上述招生对象含大陆、港澳台及海外人士。

(二)学习方式

1、同有班

主要通过老师讲授、学员自修、学员交流、师生互动四种方式学习。其中学员在老师指导下为期一年的自修是关键,老师的讲授重在提点。

同有班学习为期一年,由刘力红老师领衔每月授课一次,均安排在周末两天,除去寒暑假,全年十次大课。

学习以班级的形式进行,四届计划开办北京、上海、广深、南宁、西安五个现场班(其他地区将视情况决定是否开设现场班)和网络班。老师将在五个现场班轮转授课,现场班学员集体收看视频直播,面对面交流,共同学习成长,网络班学员也将同步收看直播,通过线上和线下活动交流互动。

项目组根据录取学员工作、生活地点统筹并安排分班,原则上均要求参加现场班,海外和部分偏远地区学员根据情况纳入网络班。

2、三和班

三和班是在完成同有班学习顺利结业的学员中,经过自愿申请和综合考评,选拔出部分学员深入学习。三和班学习为期一年,现场面授,不设网络形式。实行集中授课、交流共学、践行公益三种形式相结合的学习模式。课程由不同门类或法脉的导师负责教习,授课次数视具体情况而定。


0/4

入学申请流程


入学申请分报名、笔试、面试和录取四个环节,每个环节审核/考试通过后才进入下一个环节。2019年12月6日开始接受正式报名,预计将于2020年3月中旬截止报名,具体时间视招生进度而定,报名审核通过后将在2020年3月中下旬开始进行三次笔试、一次面试,录取后于2020年10月正式开学。

(一)报名

请您关注微信公众号三和书院(ID:sanheshuyuan),关注四届招生动态,扫描下方二维码报名:

点击长按即可

跳转至报名页面

2.jpg


(二)笔试


1、第一轮笔试

报名信息通过审核者将进入第一轮笔试。第一轮笔试时间预计在2020年3月中下旬,具体时间将在“三和书院”公众号上提前发布,同时会发送邮件至通过审核的申请者邮箱(报名信息邮箱请务必填写准确并及时查看)。

考试方式

在线答题,按照考试系统里的说明,进行考试和提交。

考试范围

(1)《北京同有三和中医药发展基金会及三和书院创立缘起》、《致诸同仁的一封公开信》及其它书院必读材料;(后续发布)

(2)电视剧《医道》1-30集(1999年出品,李炳勋执导)或 电视剧《士兵突击》30集(2006年出品,康红雷执导),任选其一观看;

(3)《思考中医》第4版序(医为通业)、《思考中医》精装版序(当代中医的作为)。(后续发布)


2、第二轮笔试

通过第一轮笔试的申请者,将进入第二轮笔试。

考试方式

在线答题,按照考试系统里的说明,进行考试和提交。

考试范围

1、(准)执业中医人士

《中医基础理论》“十三五“规划教材 王键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出版;

《中医诊断学》“十三五”规划教材 李灿东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出版;

《中药学》“十三五”规划教材 周祯祥、唐德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出版;

《方剂学》“十三五”规划教材 李冀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出版;

《内经选读》“十三五”规划教材 翟双庆、黎敬波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出版;

《伤寒论选读》“十三五”规划教材 王庆国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出版;

《金匮要略》“十三五”规划教材 范永升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出版;

《黄帝内针》前2章,杨真海传讲,刘力红整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出版。

2、非执业中医人士

《中医基础理论》“十三五“规划教材 王键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出版;

《内经选读》“十三五”规划教材 翟双庆、黎敬波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出版;

《黄帝内针》前2章,杨真海传讲,刘力红整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出版。

 注:上述科目(除《黄帝内针》外)亦可参考其他版本的现行中医院校本科通用教材。


3、第三轮笔试

通过第二轮笔试的申请者,将进入第三轮笔试。

考试方式

在线答题,按照考试系统里的说明,进行考试和提交。

考试范围

(1)《思考中医》刘力红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或2018年出版都可;

(2)《黄帝内针》杨真海传讲,刘力红整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出版;

(3)《论语》;
(4)三和书院学员必读(后续发布)。

4、面试

通过三轮笔试者将进入面试环节,面试时间、地点及方式,将通过邮件发送。

5、录取

录取者将会收到录取邮件,请按照邮件说明,完成入学手续。

(三)注意事项

1、有关本次招生及录取的通知信息将在“三和书院”公众号中发布,请及时关注动态。网申过程中与系统相关的问题可致函:

sanheshuyuan-zs@tongyousanhe.com;

2、录取考察从网申注册开始那一刻已经实质性开始,从填写每项内容的认真程度,到整个申请过程中申请者的回应和沟通方式,都会作为对申请者的考察;

3、在申请的各环节需诚实作答,任何不诚实的行为(抄袭、代考等)一经发现,将取消申请资格;

4、网申注册时资料填写需认真、完整、准确。


(本文源自微信公号“三和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