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同有三和中医药发展基金会

中国文化及中医的基本精神

主讲人:刘力红

发布时间:2016-03-12


    

        各位老师,各们同学,非常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老师和同学们一起交流对中医的一些看法。今天我要谈的题目是“中国文化的生命科学观”,也就是讲中医的基本精神。这个讲题,前段时间我在凤凰卫视的《世纪大讲坛》做过一个略说,因为时间的限制,只有半个多小时,所以只做了一个略说。那么今天就想就这个讲题,比较详细地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大家知道,最近在中医界,确确实实有一些风浪,就是有人提出来要告别中医。虽然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也从反面说明些问题,也值得我们思考。今天我也跟李主任一起谈论了这个问题,都觉得这未必是一件坏事情,恐怕还是一件好事情,使大家更加多的来关注中医。虽然他们提出了一些反面的意见,但是我想这些反面的意见也可以做为一个话头,让大家都来看看中医到底有没有意义,中医的精神到底是什么,所以今天就想跟大家来谈这个问题。


    要谈中医的基本精神,那就要谈中国的文化,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我们灿烂的几千年文明。大家知道,我们文明的开始是三皇,伏羲、神农、黄帝,然后到五帝,尤其是尧、舜、禹。那么从伏羲开始到现在,已经有八千年的历史,如果从黄帝开始到现在有五千年的文明,现在一般大家都说是五千年,为什么呢?因为黄帝开始才有了文字,才有了记载历史的工具。所以对于五千年,我们要有一个大概的认识,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回顾一下中华文明灿烂的历史。


    从伏羲开始,伏羲时代做了一些什么呢?大家知道,著名的《周易》里面的八卦,就是在那个时候产生的,我们说伏羲作八卦。孔子在《周易·系辞传下》谈到:“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做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孔子的这段话,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八卦是在伏羲那个时候产生的,由伏羲所创造的。那么创造这个八卦是用来干什么的呢?大家学中医的都非常清楚,八卦的基本组成是阴阳爻,《系辞》里面讲:“一阴一阳之谓道”,所以“易道”是由阴阳构成的,由阴阳这个基本的元素构成了易,构成了八卦,然后在八卦这个基础上再进行演绎,产生六十四卦。所以可以这样说,《易》是在对阴阳这个概念有了认识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产生,才有可能做八卦。


    为什么要“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呢?天就是阳,地就是阴。所以是在对阴阳,对天地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八卦才产生。八卦的产生,是通过一种什么样的思维,什么样的方式呢?孔子谈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仰观、俯察,然后近取、远取,通过自己的身,通过万事万物,然后始做八卦。那么八卦用来干什么呢?“是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所以做八卦的目的是通神明之德,是类万物之情。


    那么这里就有两个问题,一个就是万物,是指万事万物,还有一个就是神明。中国人的神明,有别于西方人的神明,这也奠定了中国文化跟西方文化的一些根本区别。神明之德是什么呢?神明之德在哪里呢?在西方基督产生的文明,神明之德是在上帝,在造物主,而我们的神明之德呢?是在人。我们读《内经》就知道,是心主神明,心在哪里?在人。所以这个神明是由心来主的,是可以由人来主宰的,而不是造物主来主宰,这就说明,我们的文化是人本文化,而不是神本文化。神本文化意味着只能可望不可及,但是人就可以研究,心就可以研究,这就意味着从那个时候开始,中国文化对人的研究,对心的研究是非常精深的,这也是值的我们自豪的一件事情。


    那么伏羲时代进一步进入到神农的时代,有一些什么变化呢?一个最典型的变化,就是在这个时代,中国已经进入农业文明的时期。在伏羲的时代,还是靠打猎、捕鱼为生,属于渔猎时代,这就意味着人类是跟着猎物走的,是由猎物来决定人们的生存,那个时候是居无定所。那么到了农业文明就不再靠渔猎来吃饭,就已经开始种庄稼了,靠庄稼来吃饭,那这又意味着什么?植物的生长是靠天地,所以这个时候,古人就要充分的认识天地,否则就没有办法生存,因为农业的特征就是这样。而这个时候,人们也开始安土乐业了,因为土地是固定的,不像猎物一样的,今年跑到这里,明年跑到那里去,而土地是始终在那个地方,因为土地固定了,人就固定下来了,人心就安定下来了,就安土乐业。那么庄稼要怎么种?要到一定的时候,一定的因缘、时节种,才有收成。这就意味着进入农业文明的时候,至少是神农、炎帝时代,古人对天地的认识就很深刻了,对四时五行,对节令的认识,应该是很深刻了,否则怎么靠农业来吃饭?我们现在很好了,清明谷雨,一翻日历就知道,可那个时候没有日历,那要怎么知道时节?就主要是通过观天象来授时,比如说观察北斗指向以决定播种的时节。由此可见,这个时候,对于天象的认识,是确确实实已经到了一定的层面,这样我们才能够以农业为生。当然,这个时候,实际上很多思想也渐渐产生了。


    更进一步到了黄帝的时代,这个时代就更了不起了。大家知道,在黄帝的时候,有仓颉造字,有了文字就意味着我们的思想可以用文字来记录了,就不一定要通过口口相传了,文以载道嘛。所以文字的创立,非常了不起,尤其是中国文字的创立,跟任何一个其他民族的文字都是有区别的。大家学医古文就知道,我们的象形文字,我们的“六书”等等,可能在其他的文字里面,没有这么丰富的内涵,没有体现这个思维的创造过程。那么,除了文字以外,这个时候已经开创了我们经常讲的“华夏文明”。“华”指的是什么呢?指的是衣冠。过去在伏羲时代没有衣冠,神农时代也还没有,到了黄帝时代就有了衣冠。黄帝出生在延安附近的黄陵县,可是黄帝即位以后娶了一个哪里人呢?跑到四川,西蜀、巴蜀,娶了一个有嫘氏做他的妃子,为什么要跑那么远去娶这个王妃呢?大家看这个“蜀”的造字,里面是一个“虫“字,虫就是蚕,有了蚕就有了丝,有了丝就有了丝绸。所以实际上最先有丝绸的地方就是西蜀,黄帝把有嫘氏娶来,丝绸就随着一起到了中原一带,然后衣冠就产生了,衣冠之美就有了。所以大家看,衣冠是一种进步,而且过去的衣冠是从上到下的。


    有一个人叫“长衫先生”,大家知道吗?叫李里,也是巴蜀人,这位先生14岁开始穿长衫,到现在28岁,可以说是读千卷书,行万里路,中国文化是烂熟于胸。今年我有幸请他到广西,做了6天的演讲。实际上,我今天跟大家讲的,有很多思想也是受他的启迪。那么他为什么要穿长衫?我们过去为什么穿长衫?因为我们讲三才,天、地、人,而长衫就是代表着三才合一。今天我穿西服来,为什么呢?受前一段时间在《世纪大讲坛》的影响,我多少年没穿西服了,可是《世纪大讲坛》要求我一定要穿西服,穿穿也觉得习惯了。可是我们看西服怎么样?天地是分开的,上是上,下是下。而且我们看到,现在的服饰又倒退了,怎么样呢?越来越短,越来越少,不知道这是不是返古现象,尤其是很多女同志的衣服,不知道怎么说,天地更加分开,中间还有一个真空地带。我就在想,这个真空地带是用来干吗的?既不美观,又不文雅,于健康又有十二分的害处。大家都知道肚脐在中医叫神阙,正对神阙就是命门,都是生命中最要害的地方。在东北,小孩子都要做肚兜,就是要把这块地方保护起来,可是我们现在却是敞开门户。我希望今天在座的女同胞,听了我这次演讲以后,如果有这样的衣服,都不要穿了,对健康是极其危害的。当然这些可能妇科医生欢迎,为什么?妇科病就这样慢慢来的,不过有良心的妇科医生也不欢迎。所以,我们看这些历史,就知道什么是进步,什么是倒退。那么华夏文明,“华”指的是衣冠之美,“夏”指的是什么呢?指礼乐之美。所以实际上,“华夏”讲的就是衣冠和礼乐之美。那么这个时代有了文字,医学产生了,还有很多的古代科学,也在这个时候有了雏形。


    那么接下来,就要谈五帝了,这里当然只是谈尧舜禹。经过了三皇之后,中国文化的精神,就慢慢的确立起来了,那么这是什么样的一个精神呢?大家知道,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帝制是世袭的,是子承父业,可是在起先,并不是这样,而是讲究禅让的。所以尧帝即位几十年以后,并没有把帝位传给儿子,而是传给了舜帝,因为舜帝很有德行,是一个至孝之人。前段时间,凤凰卫视还在讨论,山西某个地区的书记,他通过考查,认为现在很多官员只知道奉承上面,而对双亲根本不理,连基本的孝道都没有,所以这个书记就要求考核干部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要孝。这个实际是很好呀,过去官是从哪里产生呢?是由地方举孝廉而产生的,符合这个社区公认的品行标准的人,尤其是孝道方面,那么大家就推举他做孝廉,而官员也往往从这里面产生。实际上,舜帝就是这样,尧帝把帝位传给了舜,传给舜的时候,对他有什么嘱付呢?就是四个字:“允执厥中”。允,就是承诺的意思;执,是秉持,把握;厥是一个代词,就是“这个”的意思;中,就是中国人的思想,也就是中道。


    通过伏羲、神农、黄帝产生了这样一种思想:人类要生存,必须符合中道,我们要治理天下,也必须要符合中道。大家看到农业就非常的明确,对不对?我们刚刚讲了,现在种植会不会有收成?没有收成,必须要在一定的时候种植才有收成,早了不行,晚了也不行,不及不行,太过也不行。实际上万事万物都是这样,尧帝充分体悟了这种思想,体悟了天地的这种精神。古人讲究法天则地,这就是天地的精神,所以就嘱付舜:你要治理好天下,要使天下太平、人民安乐,那就必须要禀承中道。这就是“允执厥中”。然后到了舜把帝位传给大禹的时候,仍然是这四个字,因为他肯定对这四个字也有体会了,所以他依然这样嘱付大禹,不过加了几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当然从大禹开始,就没有继续禅让,所以从禹以后,夏王朝就开始了世袭的制度,就再没有像尧、舜、禹这样。从夏至商,然后是周,周朝末落以后,诸侯割据,分王立治,那么到了春秋、战国这个时候,中华民族的一位大圣人诞生了,他就是孔子。很多地方都有孔庙,而孔庙里有一个大成殿。我们进佛庙有大雄宝殿,进道庙有三清殿,那么到了儒家的庙里面,到了孔庙里面,就有一个大成殿。因为孔子叫“大成至圣先师”,大成也就是集大成者,是指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非孔子莫属。他总结了周以前的文明、文化,删诗书,定礼乐,删定群经。孔子是一位非常强调礼乐的圣人,在《论语》里有一句话叫做“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就是《诗经》,经过孔子删定的《诗经》只留下三百首,孔子在论语里面也谈到了,《诗三百》是“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所以大家知道,诗的精神是无邪,而邪就是偏离了处中,所以无邪就是中道,就是中和,所以《诗三百》,一言以蔽之,讲的就是一个“中”字。那么“礼”是干什么的?孔子讲“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所以“礼”也是讲和的。“乐”呢?更加是讲“和”的,“乐以发和”。所以孔子讲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实际上就讲的是一个中和的思想,中道的思想。


    那么到了他的孙子,也就是《中庸》的作者,这个思想可以说就非常鲜明的提出来了,《中庸》这部著作的书名,就是讲的这样一个中道的思想,实际上这就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大道德。《中庸》里面谈到“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能够处在中和,那么天地就各就各位,各行其道,升已而降,降已而升。所以我们看看大千世界,看看宇宙,密密麻麻的星球,每一个都在高速的运转,为什么不撞车?就是因为“天地位焉”,各行其道。现在为什么交通事故很多?就是因为没有各行其道,违反了交通,就是没有位焉。所以,处中和以后,天地就位焉,就各行其道,然后生生化化,生化无穷,所以“万物育焉”。所以中和的思想,中道的思想,实际上也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那么在谈完了这样一个基本精神以后,对中国文化有了一个基本的回顾之后,我们再来看中医,就会很了然。实际上,中医就是禀承了我们上面讲的这种精神,就是建立在中道思想之上的一门医学。


    我们今天把中医翻译为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意思是中国的传统医学,其实这仅仅是一个方面。因为中的思想,中和的思想,中道的思想,在我们这里产生,所以我认为更深内涵、更加核心的所谓“中医”,应该是禀承这样一个中道思想的医学,应该给中医这样定位,因为现在全球一体化,中医不仅是中国的,还是世界的。前段时间,法国的一位教授来拜访我,这位教授来自瑞士洛桑大学,而且是一个博导,他是最早在西方的大学里面教中医的,教授中医史,他就跟我讲,中医是中国的吗?中医应该是世界的。我觉得应该是这样,因为中医不仅要为中国人服务,也要为世界上所有的人服务,从这个意义来讲,确实就是世界的。而且这样一种精神,也是值得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去效法的。所以中医跟中国文化是这样一种关系,那么为了说明这个关系,我们可以具体的回到中医上面来,回到大家很熟悉的话题上面来。


    谈中医,当然我们要先谈《内经》,我们透过《内经》对健康的界定,就能够看到中医的精神是不是我们刚刚讲的中道思想。《素问》里有一篇很著名的篇章叫做《平人气象论》,里面谈到了“平人者不病”,健康是什么,简单的说不病就是健康,什么样的人才健康呢?平人,什么样的人才叫“平人”呢?《素问》没有说,因为“平人”这个概念,大家应该知道。什么样才能够平?王冰做了一个注释,因为《平人气象论》主要谈脉,所以王冰主要从脉的角度来讲,脉气没有太过,也没有不及,气象平调,故曰“平人”。实际上不仅仅是脉,应该是推广开来,那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太过,也没有不及,就叫做平人。而没有太过不及又是什么呢?这就是“中”。朱熹在给《中庸》做注的时候就讲到这个问题,中就是不偏不倚嘛。怎么样才能不偏不倚呢?没有太过,也没有不及,才能够不偏不倚。所以实际上,无太过,无不及,讲的就是中,讲的就是恰到好处,过了不行,不及也不行,这是中国人的思想,也是健康最重要的保证。《内经》里面非常精炼的概括为“平人者不病”,所以平人实际上就是中正平和之人,就不会生病。


    那么具体来说,什么样才是中正平和?这就牵涉到了身心两个方面,这一点是我们做中医的尤其需要关注的事情。《素问》第一篇就谈到这个问题,《上古天真论》讲:“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所以尽终其天年要求的是形与神俱,都俱足,才有健康。这一点,我们时刻不能忘记,也许过去我们忘记了,但是现在要拾回来,实际上这也是我的经验。“形”讲的是我们这个身体,讲的是物质世界;“神”讲的是我们的精神,也就是心,心主神,也就是精神世界。所以,古人研究的是两个世界,一个是物质世界,一个是精神世界,物质世界就是形,精神世界就是神,这两者都具备了,都调平了,才能叫健康,才能够尽终天年。但是过去我们很容易忽略这点,因为我们看到现代科技好像无所不能,但是大家要清楚,现代科技是研究的物质世界,它没有涉及到精神世界,或者说涉及的十分浅薄。02年到03年,我在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访问了一年,在这一年我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真正认识到什么叫“形与神俱”,大家看我的《思考中医》第三版,后面加了九问,第九个问我就谈到了这个问题。为什么《内经》要讲“形与神俱,乃尽终其天年”,实际上古人讲健康,讲的就是形神,“健”讲的是形体,“康”指的是心,康者乐也、悦也,讲的就是心、是神。所以我们讲“平人”,一个是形要平,一个是神要平,两者都要具备,都要中正平和。


    那么形怎么中正平和呢?有很多的方法,《上古天真论》里面有一段话:“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没有疾病就要靠这几个字,第一是“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这就能有效的防患我们形体不受伤害,形体就能够中正平和,这里用了“虚邪”、“贼风”,邪和贼都是不正之气,不正之气伤害人体,当然就可以把形从正的状态引向不正,病就是因为邪的干扰,使你离开了平人。那么我们就要跟四时、阴阳有一个协调的关系,我们看过《四气调神大论》就知道“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从之”就能够保证我们机体,我们的“形”处中,处正,处平,处和。那么另外一点就是“神”,或者说是心,怎么处中正平和呢?这个就要恬淡虚无。心怎么会不中正平和呢?就因为有很多的烦恼,导致我们不能够“恬惔”,所谓“恬淡虚无”就是要少烦恼,那么心就会泰然,就会在其本来的位置,那也就是《论语》里面讲到的“其恕乎”。


    上个世纪联和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征集人类应该共同遵守的一句话,向全世界的科学家、哲学家,各个层面征集,最后选来选去选到谁的话呢?我们很自豪,选到孔子的一句话。一位孔子的学生就曾问孔子,有没有那么一句话,依靠它终生就有保障,行使这句话就不会出问题,孔子说有,然后就讲了这句话:“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大家都很熟,如果能够守住这句话,这一辈子保证没有问题。这句话的精神是什么呢?恕,“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孔子的道,不过就两个字,一个忠,一个恕,实际上忠就是恕,恕就是忠,为什么?我们看文字是很奥妙的,大家想想,如心是什么呢?奴心又是什么?我看很多人点头了,神会了。我们为什么会怒?心被奴役了,心不能够做主了,所以大家发怒之前,你就应该想一想,你是在做奴隶了,你才发怒,君子是不怒的,君子是恕。那反过来我们就知道“恕”是什么?就是心的本来,没有经过染污的那个本来面目。所以这里讲到“喜怒哀乐之谓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可不可以发?可以发,但是要恰到好处,要皆中节。我们现在往往一发就不可收拾,就卷袖腿,这都是偏离了中道,所以中和就能够使心、使神处在中正平和的状态,就达到平人,平人就不病,所以始终应该是两个方面,这个不能忘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