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同有三和中医药发展基金会

略谈中医的基本精神·广州公益行

发布时间:2015-11-12


    

 

        2015年11月14日、15日晚,应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经典临床研究所邀请,我基金会理事长刘力红老师于广州中医药大学三元里校区为广大师生进行了题为《略谈中医的基本精神》的公益讲座。此次讲座由中医经典临床研究所所长李赛美教授主持,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严晋副书记亲临会场。连续两晚的讲座受到了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现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这不仅标志着三和书院&和君商学院·医道传承项目推广工作的成功启动,而且昭示了在当下去探索中医的基本精神,推动医道传承工作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1、“中医”一词的缘起
    刘力红老师讲座从“中医”一词的缘起入手,揭示出“中医”之“中”的甚深含义。以“中医”之命名虽源自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之下,而此“中”正是医的起处,也是医的落处。《尚书·大禹谟》言“允执厥中”,“中”是上古圣王的心法,亦为中国文化的道统所在。《中庸》有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中”是医的根本,也是国的根本,也是人的根本。因此将医安立在“中”上,是为中医史上的一桩奇事。

        2、中国文字的奥义
        “矢”为箭,由“矢”引申出射之道,《礼记》云:“心平体正,持弓矢审固,则中矣。”“射”讲的是身心平和之事,由此开启出中正平和。而此中正平和便是中医健康的标准所在,“平人者,不病也。”疾病的产生便是生命离开了中正平和,“疒”加于“矢”是“病”也。而至此再来看“医”,匡正“矢”,使生命之箭回归中,医所做之事尽在其中。“矢、疾、医”蕴含着中医精神的真谛,悟透三字,中医思过半矣!

        3、阴阳和合
    中正平和为中国文化之基本精神,中正为体,平和为用,《论语》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本”在“中”也,中亦是中医基本精神之所在,中之用在阴阳和,和合在于交感,诚如《易经》咸卦《彖》曰:“天地感而万物生。”
而言医不离阴阳,万事万物是通过阴阳呈现的。疾病也好,人事也好,无外乎两种状态——阴阳和合或阴阳失和。阴阳和合则万物化生,阴阳失和则万物消亡。《伤寒论》有言:“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此为治病之真机。中医示现的砭石、灸焫、毒药、九针、导引按跷五法皆以阴阳和合为旨归,此五法也是使阴阳和合落地的方法。


        在讲座的最后,刘老师还指出:对于医学生而言,中医之道术要有所长进,须对阴阳有切身体悟和信心。而导引按跷为体悟阴阳的一大方便,该法作用于“中”,任督二脉位居人体之正中,可自主操作的是人体前正中线的任脉,通过十指与心的交感,唤起中的作用,使阴阳和合。若能坚持习练,不惟身心得益,于中医之道术亦会有所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