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同有三和中医药发展基金会

从《伤寒论》阳明病篇看中医养生观

发布时间:2016-05-05


    

    《伤寒论》作为重要的中医经典著作,其理法方药不仅在中医的临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蕴含着丰富的养生防病知识。以阳明病篇为例,《素问·阴阳离合论》将阳明的功能定位为“阳明为阖”,据此,导师刘力红教授指出“( 阳气) 开到一定的时候,就有一个关闭的机制,将阳门逐渐关闭,使上述这个蒸蒸日上,升发释放的过程减弱下来,这个就是阳明的合。““阳明主合”即阳明负责阳门的关闭,阳门关闭则阳气随之转入收降状态,而阳明在六气中又主燥金,燥金亦主收降。如果这个生理功能出现障碍,就会出现阳明病。所以在这个层面上,可以理解阳明病即是阳明的合机病变,阳气的收降道路出现障碍。

    通过对阳明病机理的阐释,我们已经明确了阳明的功能是主阳气的收降的,其在机体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素问·太阴阳明论》亦云: “阳明者表也,五藏六腑之海也……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阳明功能正常,阳气得以正常收降蓄养,则五藏六腑皆得以安和,此言其生理。当然在病理状态下,阳明作为人身最大的降机,亦是内外诸邪的重要出路,因此维护阳明的正常功能对机体的养护责任重大。而如何维护阳明的正常功能呢,阳明病提纲条文已经给我们透露了消息。“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备急千金要方·胃腑脉论》亦云:“神者,水谷精气也。五藏不足调于胃。”可见维护阳明的正常运作关键在于防止“胃家实”,使六腑通降功能正常,保持在“更虚更实”的生理格局之内。《灵枢经·平人绝谷》云: “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满更虚,气得上下,五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而六腑作为传化之府,胃为“水谷之海”,兼有受纳、腐熟、传化饮食水谷的功能,因此要使六腑通降功能正常,在日常生活中就必须注意饮食有节,传统的养生术如辟谷,以及现代的断食疗法在这个层面上都可以显示出其深远意义。

1 宿食为引起阳明病之重要因素

    阳明的通降既然对藏腑的功能、六经的转归以及一元阳气的收降意义重大,那么如何保持阳明的通降功能呢?仲景其实在提纲条文中已经透露了消息,就是防止“胃家实”的出现。而胃家实除了由外邪经由六经转归阳明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饮食积滞的因素,《素问·痹论》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这个因素仲景在《伤寒论》中称之为“宿食”,《金匮要略》云:“穀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

2 宿食不化,诸病生焉

    “宿食”一词在《伤寒论》中凡4见,其中3处见于阳明病篇,一见于233条方后注:“又大猪胆一枚,泻汁,和少许法醋,以灌谷道内,如一食顷,当大便出宿食恶物,甚效。”一见于241条“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一见于256条“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 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胃为“水谷之海”,如果饮食积滞肠胃而不化,势必会导致“胃家实”的状态,六腑失于通降,阳明主合的功能出现异常,一元有损则百病生焉,因此陶弘景云:“百病横夭,多由饮食。”《陆地仙经》亦云: “道经三世上有四百种病,惟有宿食为根本。”第4处“宿食”见于《辨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393条“大病瘥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方后注云:“若有宿食者,内大黄如博棋子五六枚,服之愈。”可见宿食不化,阻滞肠胃,阳明合机失常,还会影响疾病的愈后,成为疾病复发的重要因素,元代医家朱丹溪先生在《格致余论·倒仓论》中说:“胃居中属土,喜容受而不能自运者也。人之饮食,遇适口之物,宁无过量而伤积之乎? 七情之偏,五味之厚,宁无伤于冲和之德乎? 糟粕之余,停痰瘀血,互相纠缠,日积月深,郁结成聚,甚者如核桃之穰,诸般奇形之虫,中宫不清矣,土德不和矣。诚于中形于外,发为瘫痪,为劳瘵,为蛊胀,为癫疾,为无名奇病。”非常透彻地总结了宿食的危害。

3 《伤寒论》中的食忌

    如何避免宿食呢,仲景不仅提出了“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在《伤寒论》中还强调了饮食禁忌,即第12 条桂枝汤方后注“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导师刘力红教授曾谈到,这个饮食禁忌非只为桂枝汤一方之禁忌,其实是《伤寒论》所有用方的禁忌。而“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基本上都属于难以消化,容易形成宿食的食物,当然仲景在12 条桂枝汤后提出来这个禁忌,一方面是突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治未病思想,保持六腑的通降,使得阳明合机正常,太阳之邪不至传变入里; 另一方面,桂枝汤为群方之首,如果是作为《伤寒论》所有用方的禁忌,则意义更为深远: 即是一阳虽流转于六经,但无论病在何经,都要保持阳明合机的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