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同有三和中医药发展基金会

圣洁脊柱全息手法概要(上)

主讲人:高圣洁 陈喜健

发布时间:2020-06-30


    

微信图片_20200323173954.jpg


高圣洁,1990年跟师修习内道及祖国医学,致力于中医推拿手法研习,2000年正脊推拿手法逐步完善并最终形成圣洁脊柱全息手法。

2003年于河南郑州创办“圣洁脊柱养生馆”,因效果显著而广受赞誉。2009年应邀参加第三届扶阳论坛。

现为同有三和“正脊扶阳法”学科带头人,北京同有三和中医药发展基金会正脊手法专业委员会委员。

“圣洁脊柱全息手法”是同有三和学术体系中非药物疗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高圣洁老师几十年来深入研究了中国医家的《黄帝内经》和传统的按跷术,并在实践中总结了一整套正脊、按摩经筋、脏腑推拿的手法。本法以脊柱为核心,把人体经筋与骨、脏腑、形神做了贯穿,从整体观角度对疾病的发生及按摩术的起手和收功做了总结,并对以往师徒秘授的诸多窍诀进行了解读。

本篇介绍圣洁脊柱全息手法的学术思想渊源。

1

什么是圣洁脊柱全息手法?

圣洁脊柱全息手法是建立在祖国传统医学的基础上,衷中参西,以脊柱为核心,连贯对应经络脏腑,注重经、筋、骨一体性,以正脊、推拿手法为手段的一门集养生保健临床治疗相兼的按摩术。脊柱相关性疾病是指由于椎体周围软组织损伤、小关节错位、增生退变及脊柱周围组织的无菌性炎症,刺激和压迫了脊神经、内脏神经所出现的一系列疾病症候群。

谈到“全息”,目前应用较广的有“第二掌骨全息”“足底全息”“耳部人体全息”等。“全息”一词有着深厚的中医学内涵。《灵枢·本脏篇》曰:“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其揭示了肝、筋、目等的关联性。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生理基础。

2

脏腑病与经络的关系

《素问·金匮真言论》又指出“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肢。”这是中医经典首次建立了脏腑病与脊柱经络腧穴的对应性,且贯脊柱而行督脉穴更是与经脉脏腑建立的对应关系。例如长强穴为督脉与足少阳、足少阴经交会穴。经脉腧穴具有沟通内外、转输经气、联络脏腑等功能。

那么经脉有十二正经之多,又有奇经八脉等。为何选择脊柱作为核心呢?这只是依据现代医学认为脊柱具有支持躯干、保护内脏、保护脊髓和进行运动的功能,以及中枢神经系统重要性而言?中国传统医学为何把位于人身后正中的督脉作为阳脉之海,总领诸阳;人前正中线的任脉作为阴脉之海,总任诸阴呢?其是具有很深的含义的。

3

如何理解“导引按跷从中央出”?

《黄帝内经》对中医治法的分类见于《素问·异法方宜论》,把中医治法分为五大类并对应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导引按跷”被分在中央位,所谓“导引按跷从中央出”,对此语的理解多认为导引按跷、按摩一类是出自中原地带,故曰从中央出。近现代从地理考证上也认为中原,河南、河北一带确实出了许多从事推拿正骨的名家,这是其中一种释义。

那么依据《内经》原体系“以经解经”,从中央出是否有别的含义?据《素问·金匮真言论》云:“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俞者,应也。这是说中央土病在脾,而其反应却在脊柱。唐·王冰对此释云:“以脊应土,言居中尔。”脊柱本为骨系统,何以言其应在土呢?

这里有两层涵义:其一,因为脊柱居于人体中央,恰与土位中央相应,以所居之位相当,故言脊应土也,此亦《素问·太阴阳明论》所云:“脾者土也,治中央”也;其二,脊为骨属,骨之合肾也,《素问·五藏生成篇》云:“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故脊之主者,亦为脾也。这就说明了脊柱功能的正常与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脾土来决定的。

脊柱骨系统的病变之所以与脾土关系密切,是因为脊柱的病变虽多,如常见的脊椎侧弯、错位、椎间盘突出等。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性特点,就是生理位置的偏离,如椎体生理位置的偏离,即为脊柱错位综合症,椎间盘髓核生理位置受迫的偏离,则为椎间盘突出症。位在中央则不病,偏离中央则病,这是脊柱疾病的共同特征。而为什么会出现上述这个偏离呢?这与“治中央”的这个机制失调有关。

因此,不论现代医学从何种角度去认识这个问题,无论是何种因素导致上述这个“偏离”,在中医看来,都与脾相关,都与土相关,都与治中央的这个机制相关。由此不难看出,“导引按跷”所作用的经脉也好,经筋也好,骨节也好,其作用原理都是要恢复它们的中正不偏不倚的常态。那么抓住“中央”,抓住“脊”,抓住“脾土”,就是抓住了导引按跷治疗的根本点。

推而广之,“阴阳者,推之可百,数之可千”,人身处处皆有“中央”,这是中医立论的根本点,中医处处都在顾护中央,顾护中土,例如刘渡舟老先生注《伤寒论》指出“仲景处处在护胃气,存津液。”我们回过头再看“脊柱全息”,因脊为脾土的输应展现,而土具有中央土以灌四傍的功能。观察脊柱形态的变化,其实即是反应土与木、土与水、土与金、土与火的关系的变化,反映脾与肝、肾、肺、心关系的变化。

“导引按跷从中央出”展现的是《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思想。在中华传统的养生思想中,脊柱也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庄子·养生主篇》里讲道:“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缘督以为经”,就可以保护身体,就可以全生,就可以奉养亲人,还可以尽终天年。可见,“缘督以为经”的重要意义。这是《庄子》一书,对于机体健康的认识,则首推督脉为重要。那么,脊柱骨、督脉与健康究竟有什么关系,这是值得大家深思的课题。

4

肾气与人体筋骨的关系

中医理论认为“肾主骨,生髓,主藏精”,肾藏精与骨骼的关系极为密切,骨骼的状态反映的是人体藏精的状态,例如骨质疏松、脊柱的错位、侧弯都是“肾主骨,藏精”功能衰弱状态的外在显现。藏精不足,骨骼无化源,精气流失,久而久之必然产生脊柱相关性疾病。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指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说明肾气是人体生长发育的原动力,人生的生、长、壮、老、已乃是肾气的不同阶段的彰显。尤其是人生之30之岁,肾气平均,“筋骨坚”、“筋骨隆盛”,说明肾气与机体筋骨的密切关系。

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而机体之脊柱骨,外而脊骨,内而骨髓,乃是“肾主骨,生髓”的典型代表。而“肾经贯脊而行”。由此可明了,为何道家《庄子》提“缘督以为经”,牵出了保身、全生、尽年之语,督脉、以及骨骼的状态是反映人体的生命力强弱啊!而脊柱骨有24节,与经络、脏腑对应范围广而且关系密切,是人体经气、脏腑状况的综合反应体。是“观此即知彼”,彼是什么?是人体精气的运行和库存啊!

可见,“脊柱全息”有其深厚的中医理论内涵和传统文化背景。脊柱背后所揭示的是“阳气-骨-髓、精气-经络脏腑”的深层次联系。非神经压迫之类机理可全然概括。而且其蕴含的“中和”、“中央”思想,试想脊柱为何会侧弯、错位,脏腑为何会生病?皆是因为“不平”啊。《内经》所谓“平人者,不病也。”故《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的治病法则“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正者正治,反者反治。”脊柱骨出现侧弯、错位正是反映其对应的脏腑经络出现偏颇,治以“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左病治右,右病治左。”以中道为指归。(未完待续)


附录:

1.我国早在2000多年前已有整脊技术并已运用于临床。如传统的整脊八法——牵引法、悬吊法、旋转法、斜扳法、整盆法、过伸法、屈曲法和按摩推拿手法是中国传统医学整脊的主要手法,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临床。现代医学对脊柱相关性疾病的认识始于20世纪初。目前,已经发现有近百种疾病与脊柱力学平衡失调有关,这些疾病涉及人体神经、呼吸、消化、泌尿、内分泌等多个系统。

2.在国内,脊柱相关疾病作为一个独立的边缘学科进行研究和认识是20世纪70年代后逐渐兴起的。“脊柱相关疾病学说”于70年代初由国内魏征教授首先提出。1991年第一届国际脊柱相关疾病学术讨论会介绍的相关疾病达40余种,并且得到同行专家的确认:整脊疗法治疗的疾病命名为“脊柱相关疾病”。学界经过大量病例总结和实验研究证实已有70多种疾病与脊柱力平衡失调有关。整脊手法用于临床,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

文章来源:同有三和中医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