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同有三和中医药发展基金会

如何建立起对中医的真正信心? | 青年中医赵江滨自述成长之路(二)

主讲人:赵江滨

发布时间:2020-05-21


    

编者按:

很多人眼中,他是一个中医幸运儿——一个普通家庭出身的普通的山西小子,从广西中医药大学本科上到考取刘力红教授研究生,参与创办同有三和中医,现在担任同有三和南宁中医门诊部医疗部负责人,三和书院教研组负责人——赵江滨大夫刚刚三十出头。每个踏上中医之路的人都有各自的因缘和故事,或明或隐,尤其后者,更值得玩味与借鉴。今天开始,我们将跟随他的回望来时路的目光,一起去探寻和思考,我们的中医之路如何走得更自信、自在。

1

感性的信心过后,我迎来了真正的挑战

(续前)当困扰自己多年的问题迎刃而解之后,对中医的信心是理所当然的,我渴望拥有帮助他人的能力。

为此,我在学校期间做了很多努力,比如坚持读诵《素问》《伤寒论》等经典,泛览了《徐大椿医学全书》《陈修园医学全书》《医学衷中参西录》等历代医家的著作,并勇于实践,积累了不少验案。

当我本科毕业时已经是大家眼中的“铁杆中医”了,但扪心自问,于理法方药还是不能贯通起来,有时候治好了不知其所以然,治不好也不知其所以然。这也是每个中医学人常遇到的问题。

2

报考刘老师研究生,给自己带来转机

于是,2009年我报考了刘力红老师的研究生,希望能够寻找到继续成长的机缘。在跟随刘力红老师学习工作期间,有幸接触到很多珍贵的学术流派,比如仲景钦安卢氏医学,黄帝内针等。

它们好似伐山之斧、入道津梁,让我在临床上运用理法方药和理法方针时能够得心应手,并对经典所述和临床各科的理论、应用逐渐有所体会,获得不断成长的力量。当然,这样的认识是需要一段又一段或短或长的时间打磨、淘洗、坚忍才得到的。

下面,我重点介绍下自己对钦安卢氏医学是如何由疑到信的。

3

对伤寒的执念,我回避“火神派”6年

自2006年拜师于“火神”卢崇汉先生之后,仲景钦安卢氏医学的理论与实践一直都是刘力红老师重要的学术方向,因此作为扶阳学派的学术重镇,身处广西中医学院的我也深受其益。

早在2004年,有位和我一起听《思考中医》课的学姐就送给我两本书——《医理真传》和《医法圆通》,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中医古籍。2005年冬卢崇汉先生受邀赴广西中医学院首次公开讲学和2007年冬举办的首届扶阳论坛,我都有幸参与了。

但对扶阳的理念,我始终存在着疑惑,尤其是在讲座中卢崇汉先生提到姜、桂、附等辛温扶阳药物的运用占到其用药的90%以上,当时的我更是难以置信。这个疑惑一直障碍着我,让我对仲景钦安卢氏医学的学习一直浅尝辄止,理论上的不认同过渡到临床上,根本就用不起来。所以很长的时间里面,我都在回避这门珍贵的学问。

4

边学边讲中打开自己,心开意解真美

直到2010年秋成为刘老师的研究生之后,我必须坦诚地面对这些疑惑。于是一方面,我一遍一遍地学习、阅读仲景钦安卢氏医学的著作和诸师的讲课视频,另一方面,我开始对照《素问》前九篇,组织一批同学每周进行经典学习小组分享会(作者按:即后来广西中医药大学精诚学社的前身)。

在这段时间里,反复的温习让我像母鸡抱卵一样沉浸在钦安卢氏医学构建的简练而美妙的系统里面,而经典学习小组分享的形式又给了我精神上的出口,在《内经》的经旨与仲景钦安卢氏医学之间形成一个奇妙的链接。在分享的过程中,我们会将自己学习《内经》的点滴感受理顺和凝练,用流畅的语言表达出来,正所谓“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充分锻炼了讲辨著的能力;而在同具求道之心的伙伴面前,我们也会更加真诚地放下自己的遮障,逐渐敞开心扉,敢于将这些感受真实地呈现,就这样我逐渐跳出了过往的思维惯性。

终于在一次分享《素问•灵兰秘典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的学习感受时,突然有所领悟,郑钦安先生所言“气化二字乃《伤寒》书一部的真机”,膀胱是太阳之腑,津液藏焉,随气化运行布散于周身内外。譬如自然界中的水循环,“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太阳蒸动大地上的水,气化至天上形成云雾之类,云雾又自然下降为雨露,上下相交,中土的化生作用显现,就衍化出地球上丰富的生物圈。

人身也是真阳的蒸动之下,形成一股源头活水,故上中下三焦如雾、如沤、如渎,无非人身内外气化之状态。这个气化的状态也可用三阴三阳的功能来描述,但尤以太阳、少阴为其气化的核心。

因此仲景以伤寒立论,就是对太阳气化体用的强调,钦安卢氏医学据此把太阳和少阴作为人体气化的核心,治病立法强调把握太阳、少阴两关,就是对仲景学术的继承。

所以说,气化的问题无非真阳尚足而气化不及,或真阳衰弱而气化不能,或兼而两之,桂枝法为气化不及而设,四逆法为气化不能而设。扶阳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扶持太阳气化的体用,使津液布散濡养内外,并非好用姜桂附。这次分享让我终于在重重的疑惑中有所突破,开始真正地触碰到钦安卢氏医学了。(未完待续)

后记:

从古至今,都不乏因病学医的著名医家,远有李杲、黄元御,徐大椿,近有孔伯华、施今墨、刘渡舟、岳美中等。痛苦既可以让人沉沦失措,也可以让人奋发有为。

一个处在人生之旅上升期的青年医生,愿意再一次回首过去的痛苦并袒露心扉,这既是一种勇气,更是希望借此告诉广大中医同道,以明师为镜,以经典为镜,以同行者为镜,找到并保有自己的初心。让我们共同期待下一篇。

文章来源:同有三和基金会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