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同有三和中医药发展基金会

书院教育是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布时间:2015-11-11


    

        书院一词产生于唐代,最初是指官方收藏和校勘书籍的场所,或者是私人读书治学的地方。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和制度,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机构,书院是在官学衰落、私学不兴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中国古代教育改革的产物。

        书院自宋以后历经盛衰,伴随着近代学堂的兴起而废。但作为古代的一种独具风格的教育机构,它不仅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贤人志士,也形成了一整套教学与管理的优良传统。宋以后的大教育家,从范仲淹、朱熹、陆九渊、王阳明到王夫之、戴震、康有为等,无一不与书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育史家张正藩教授在评论书院时指出:书院“对于我国教育、社会、政治及学术思想等方面,均有极大之影响。仅就教育而言,如院址之优美,讲学之自由,教训之合一,以及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注重自动自发之研究精神等等,若与现代之大学比,实有过之而无不及也”。毛泽东早年曾在长沙创办过培养干部的湖南自修大学,也主要吸收古代书院的办学经验,“采取古代书院与现代学校二者之长,取自动的方法,研究各种学术,以期发明真理,造就人才,使文化普及于平民,学术周流于社会”。可见,书院教育已成为中国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书院教育所积累的经验也已成为中华教育思想宝库的珍贵财富。

——节选自朱永新先生《中国历代书院学记》序言

 

        朱永新:著名教育家,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常务委员会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新教育”实验发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