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同有三和中医药发展基金会

《今日中国》专访(下) | 刘力红理事长:汇天下“士子”,传医道“大统”

发布时间:2019-04-23


    

本文刊载于《今日中国》杂志2019聚焦全国两会特刊

刘力红,男,1958年生,湖南湘乡人,现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扶阳流派传承工作室主任、广州中医药大学杏林讲学教授、北京同有三和中医药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曾就读于广西中医学院、成都中医学院、南京中医学院,1992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在校受教于陈治恒、陈亦人教授,此后师承李阳波、邓铁涛等名师,2006年拜于钦安卢氏门下,依止卢崇汉师习医。2014 年起,师从杨真海先生修习黄帝内针。因著作《思考中医》,主编《中医名家绝学真传》,整理出版《黄帝内针》,以及长期不遗余力地挖掘民间优秀中医流派、弘扬传统文化及中医理念而蜚声海内外。

微信图片_20190505175420.jpg

【谈师资】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自《中医药法》颁布实施以来,国内许多中医人都在围绕如何加强推进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等问题进行着深刻的讨论,无论是优质中医药资源的下沉还是北京市提升中医等医疗服务价格的医改新政,都为中医人才的成长提供了市场空间。但问题是,优质的中医人才资源从哪里来?

在刘力红看来,近年来国家对中医事业的大力发展,寄希望于用制度改革的方式来吸引出更多的优质中医人才,实际上是在“以道弘人”。

然而真正的中医人才更需要明师的培养,尤其是对中医“道统”有甚深体会的明师,这就是“以人弘道”。对此,刘力红有着一个形象的描述。他说:“就像你要生出一个传统的蛋,那你必须先有传统的鸡。没有这只母鸡,蛋是生不出来的。”

为了能给三和书院觅来明师,刘力红多方打探,四处寻找。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的努力和积淀,他终于为三和书院寻来了十余位中医导师。他们大都在中医的某一具体领域内有着较高的成就,而且德艺双馨,具有传承中医学术的能力和担当。

黄帝内针传人杨真海先生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位。黄帝内针顾名思义,源自《黄帝内经》,其传承非常久远,理法至简而又至深,全系于中医的道统。且经过杨真海先生的传承提炼,已经简至不能再简,一般人只需要学习五天即可以操作。有感于此针法的可贵和大众的病苦,真海先生发愿广传此一法脉以利国利民。

恰值2014年年末,因缘际会之下,刘力红遇到了杨真海先生,深为黄帝内针的理法之美所折服,并在年近六旬之际毅然拜师学针。经过努力,由杨真海先生传讲、刘力红整理的《黄帝内针》一书在2016年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为实现黄帝内针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无限可能。

而同样值得庆幸的是,因为杨真海先生的参与,黄帝内针也为三和书院医道传承项目的落地提供了关键的要素,其理法方针的演绎既可以贯通中医的道统,又能易用难忘,效验非常,解决了历来中医教育传承难以复制的瓶颈问题。前面所举的例子“上午学习,下午就可以操针实践”就是指的黄帝内针。

此外,导师团队里面还有国际性的元素,她就是五行针灸的弘扬者,英国五行针灸大师诺娜•弗兰格林女士。五行针灸本属“国产原创”,但历经岁月变迁,此门针法在本土失传,竟意外地流传至海外。诺娜女士秉承师父华思礼先生的心愿,矢志让五行针灸重归故土。

在刘力红的推介下,2012年至今,现已年过八旬的诺娜已经携弟子龙梅、盖前后十三次远涉重洋来到中国宣讲五行针灸,用英语为大家传递中医五行之美。

事实上,三和书院的每一位导师本身就是人能弘道的最好诠释,他们既是各个中医法脉或者门类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也是书院学子们未来努力的榜样和方向。

微信图片_20190505175459.jpg

【谈愿景】

未来,三和书院将逐步走向“大学化”

由于三和书院的公益性质决定了其本身“非营利”,但偌大的机构需要更好的发展和运行,完全“零收入”也并非长久之计。

目前,三和书院的日常运行,除了依赖于很多有志于弘扬中医的“施者”捐助,还有一部分盈利来自于北京同有三和中医药发展基金会下属的各个中医门诊部和教育文化公司的收费教育项目。

对于未来的发展,刘力红说:“三和书院是2015年成立的,目前还在发展的初期阶段,很多规章制度和运营模式还未完全成熟。但我希望的是,将来,三和书院能渐渐探索出医道传承的成功模式,并向更具组织化的‘大学’过度,培养出越来越多的能够继弘中医道统的人才。”

对此,他非常乐观。“我们的起心动念乃至行为都是以利益大众为本,‘德不孤,必有邻’,只要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相信会有仁者相助,我们的事业会越来越好。”他说。(完)

(本文源自微信公号“同有三和中医药发展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