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同有三和中医药发展基金会

《内经》《伤寒》是中医抗疫的指路明灯 | 雷鸣老师学术讲座摘要(二)

主讲人:同有三和基金会

发布时间:2020-04-29


    

编者按:4月15日(周三)晚,雷鸣老师应海外中医人社群的邀请以“中医抗疫实录-刘力红团队在武汉”为题做了一个半小时的学术讲座。主要内容包括奔赴武汉一线抗疫的初心故事、新冠肺炎的病机分析和针药并用思路及疗效,典型病案分享及答疑等。听众反馈故事性强,干货多多,感性与理性兼具,值得反复学习。为此,我们组织志愿者听打整理出来,计划分三次发表,以下为第二部分。

接下来,我想跟大家介绍我们在一线如何用纯粹中医的方法来抗击疫情的。这一部分我计划再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从《内经》和《伤寒论》中汲取的抗疫智慧,第二部分是刘力红老师率领的中医团队进入武汉市第八医院新冠肺炎病区后的具体经验及病案。首先先谈第一部分。

实际上,在疫情刚起的时候,卢崇汉老师、刘力红老师就先后做了线上的有关分享,围绕理论和临床,引经据典地带领大家学习。当我们进入疫区后,每天都重温经典,反复围绕经典的内容做体悟。

1

《内经》里的智慧指引(一)——外防邪气,内养正气

早在两千年前的《黄帝内经》,就对烈性传染病有深刻的论述。《黄帝内经》的第七十二篇《刺法论》上,有大量的篇幅描述传染病——称为五疫。例如,黄帝问岐伯“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中“皆相染易”的意思是,不问老少,都会互相染易(传染),而且病状是相似的。岐伯回答说:“不相染易者,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是说只要人体内正气充足,病邪就不会影响到自己,受到传染。“避其毒气,天牝从来”的意思是,病邪是一种毒气,需要回避,而毒气是从天牝(鼻,上呼吸道)来的。人要从鼻这个地方去回避毒气。

至少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人就知道烈性传染病是从上呼吸道来的,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认识。目前国内的疫情取得阶段性的胜利,采取的各项防疫措施,比如隔离社交距离,戴口罩等,都是很有效的办法,跟古代的“避其毒气”是相呼应的。

还有,从中医的认识上说,肺是合皮毛的,就是说肺跟皮肤、黏膜、外耳道等都是相通的。所以我们还有一个防护措施就是要勤洗手。

当我们进入病毒浓度很高的疫区的时候,防护是需要非常严格和到位的。首先是要经过两天的防护培训,穿两层防护服,戴两层口罩,一层N95,一层外科口罩,手套要戴三层,鞋套也是三层。

有一天我进入病区后发现口罩戴的不是很好,特别紧,好像要窒息缺氧了,我使劲用嘴和鼻子想把口罩松一松,没想到把两层口罩就搞错位了,内层N95口罩到了下巴处,外层的外科口罩窜到眼睛上,连眼睛都睁不开了,无奈,我就尝试着把压在防护镜下的口罩调整一下,结果不小心把前额的皮肤露出来一块,站在旁边的西医同仁马上跟我说,你现在要赶快出病区。

现在我们通过媒体看到有的西方医院医生,在防护用具不足的情况下,大面积的皮肤露在外面,耳朵、脖子全部露在外面,说明防护是很不到位的,也就能够理解为什么他们的医护人员发病率很高了。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先人强调外防护的重要性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经典中不仅重视外防护,更强调内防护——“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大家对这句话是耳熟能详了,具体说它强调的是“身心”的健康。“身”指的是要饮食有节,起居有常,要保证饮食、睡眠在最好的状态里面,“心”指的是要保持愉悦的状态,如果我们的情绪维护不好,也不可能是一个正气存内的状态。

另外,再多说几句,《刺法篇》里有“气出于脑,即不邪干”,意思是说正气出于脑则邪不可干,“可入于疫室”,人就可以进入疫室去施治了。当然,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很难理解古人没有现在的各种防护装备条件下如何进入疫室去救治病人,权当借此一窥我们了不起的古人吧!


2

《内经》里的智慧指引(二)——从“天人合一”说疫病的环境因素

同时,我们知道中国文化历来强调天人合一,中医是关于天地人三才的学问。从中医的角度来看,人和天地自然是密不可分的。因此,疫病与天时的变化就有直接的关系。“天时”可以理解为时令或者是时间节点。“时立气布”(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是《黄帝内经》里面非常经典的一句话。意思是说,当时间节点正正好到达这样一个点的时候,所布的当令的气,就叫正气。一年有24个节气,比如立春有春气,立夏有夏气,立秋有秋气,立冬有冬气……与之相反,如果不是在正正的节点上布的气叫非时之气,或者叫邪气。

举例说,到了“立冬”节气的时候,时间上几月几号几时几分这样一个节点到了以后冬气就布了。我们知道冬气就是寒气,寒气一来大家就会感觉到冷。而我们本能不喜欢的寒气却是天地在“立冬”节点上布的正气。否则就是非时之气。

为什么说“寒气”是正气?“寒”代表天地的能量处在收降的状态,即储备和完全不释放的状态,所以才有“寒”。有一句民谚“瑞雪兆丰年”,瑞雪,就是吉祥的雪,这句话的意思是,“寒”代表着天地的能量收藏得非常好,来年一定是个丰收年!

我们知道天人是合一的,“寒”对天地来说是能量收藏的状态,与天地良好的收藏状态相呼应,人也需要完成自身能量的储藏,人体的能量在《黄帝内经》里面叫做“精”,《黄帝内经》讲“肾主藏精”,人体内肾负责储备能量。

我们回头看2019年的冬天会发现它是一个暖冬,天气不寒反暖,这就是非时之气。也就会有问题了。暖就说明能量收降得不好,还在外面没有完全储备起来。在非时之气下人体会出现什么问题?与天地相应,人体也会处在能量收降储备不良的状态上。

所以《黄帝内经》上有一句话叫做“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温病的形成跟天脱不了干系。还有一句“两虚相感,乃客其形”(《灵枢.百病始生》篇)。所谓两虚,第一个是内虚,就是上面我们谈到的正气不足。还有一个外虚,就是指的外面不是天地的正气,而是非时之气。这个时候就会发生毒气(疫气)乃客其形。

每次经典读到这个地方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感佩我们的祖先,在2000多年前对传染病的起因就有如此深刻的认识——用如此精练的语言,给我们概括出描述了《传染病学》、《卫生防疫学》甚至《病毒学》以及致病的机理,包括病因病机都讲到了。

而且,令人更加欣喜的是,我们不仅有上述的理论做支撑,治疗上经典上同样指明了方法。比如同样在《黄帝内经》的《刺法论》里面,就直接谈到五疫用针治疗。


3

医圣的谆谆教导——六经辨证是纲领

接下来谈下我们对《伤寒论》中治疗疫病的认识。

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运用《黄帝内经》阴阳五行的思想,把所有的疾病(包括疫病)的演变规律——如何从阳(表)到阴(里)的过程——用六经辨证,呈现的一目了然。

通过“六经辨证”可以把握疾病由表入里的路径。

其中,“六经”指的是我们把在表的三个层面的变化归纳为三阳经,分别是:太阳、阳明、少阳;把入里的归纳为三阴经,分别是:太阴、少阴、厥阴。而每一条经络各自连接相属的脏腑。

“辨证”指的是:分辨病邪侵犯人体时,所呈现的不同症状,按图索骥般得知其所犯的经络和脏腑。

对于六经传变规律:在《素问•热论》中记载:一定先犯太阳,太阳未解,深入阳明,阳明不解,更入少阳。三阳未解,邪会进入三阴(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而《伤寒论》中还谈到其它的传变规律,包括合病、并病、两感、直中等。

具体地说:

合病:比如说,太阳、阳明同时感邪,既有太阳受邪表现的“寒症”,又有阳明受邪表现的“热症”,还可能三阳同时受病,少阳半表半里的症状也兼有。

并病:是指太阳病未解,又传到阳明,两经都有病。

合病与并病的区别是:并病有先后次第,合病没有。

两感:两感是指阳经、阴经同时受病邪。

直中:一般是指病邪伤人从阳经(表经)慢慢传变入三阴经(里经),但也可能直接伤害入侵三阴。

总之,张仲景早在东汉时期已经把疾病的演变规律总结出来,而且相应的対治方法也给归纳出来。《伤寒论》的重要价值之一,就是后世医家既可以把握对疾病当下的治疗,也能预知疾病的演进,以尽早介入,真是善莫大焉!

下面是,我根据武汉市第八医院的临床经验谈简单总结的新冠肺炎病机。

首先,一个明确的认识是很多属于合病。

其次,既可以看到太阳阳明合病(太阳经的寒症与阳明经燥热并见),也可以见到并病(有两条,甚至三条阳经先后受病——不仅有太阳经寒症、阳明经热症,还有少阳经半表半里的症候——口苦、咽干等症状。)

第三,也有直中的病人,比如直中三阴经,而三阴经就相当危重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