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广顺北大街33号福泰中心703
- 电话/微信:18301623690
- 网站:www.tongyousanhe.org
- 邮箱:jijinhui@tongyousanhe.com
微信扫描关注
微博扫描关注
同有三和中医药发展基金会
发布时间:2021-05-28
编者按:首先分享两句话“你的人生,不过是你曾专注的所有事情的总和”“想要过好自己的一生,不外乎向内看、向前走两件事。”作为一家致力于传播普及中医文化的公益基金会,我们以为,学习中医的人,尤其刚走出校门3-5年的青年中医,更需要一个发现、借鉴同行者的意识和能力。
为此,深度访谈报道一个个鲜活的青年中医人,发掘他们的成长个性及个性背后的共性,就成为了我们的行动目标。本文,就是我们专程采访宋荣强大夫——一个从普通农村走出的“穷二代”——力图把他的主要成长经历、里程碑事件、成长环境等呈现出来。计划分上下两篇发出,今天首发上篇。
上篇 成长历程
1
从“呆子”、复读两次到统招本科生
“我是穷二代。”我们刚见面坐下来,宋荣强就对我说。高考填报志愿,他选择了学医,还是很多人不看好的中医。
“你怎么走上学医这条路的?”我问。
宋荣强说:“我家世代务农,我父亲和祖父在当地都算是比较有文化的。父亲读过高中,因为全国没有恢复高考所以回家务农。后来他到当地中学做了初中老师,在我两岁左右的时候,一向身体很健康的他突然得了一个奇怪的病,四肢逐渐没力量了,最后连走路都成问题,在当地医院几经治疗也没有好转,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父亲开始自学中医针灸推拿及中药。大约两年后,父亲的身体基本恢复了,我小时候经常拿着针灸针玩耍,这也是我从小就接触了中医。此外,有一个爷爷比我父亲大10岁,两个人是忘年交,他是我们村里的村医,后来乡镇建了卫生院,他去干了几年院长,再后来我们家盖了房子的时候跟他成了邻居。他们多少影响到我的高考填报志愿时的选择。”
读大学,是宋荣强的第一个人生分水岭。但是,他初升高,高中考大学,都是连考两次。
“我从小上学成绩一般。不如我爸,周围人都说他学习很厉害。”宋荣强说:“五岁前人们都以为我犯傻。大人说我开口说话很晚,反应特别迟钝,成天光傻乎乎地笑,不怎么会哭,一个马扎自己能坐着玩半天。读幼儿园的时候,有一天,老师找到家里大人说她教小朋友唱歌,别的孩子都唱,就我一个人不唱,不过把我抱到台上也能唱下来。家人为我着急,甚至找人算卦,担心这孩子长大行不行啊,这脑袋有问题啊,在家里人们都叫我呆子。”
因为高考成绩不理想,他高考志愿填报了中医专业。家里人对他选专业没有提什么意见。但是一学上中医以后,他的学习成绩就大幅度提高。为什么读大学后自己就跟变了个人似的,十几年过去了,宋荣强自己也没有想明白。
喝了一口茶,右手端茶碗停了片刻后,宋荣强说:“我上高中的时候语文成绩是不错的,背诵古文能力很强,古文成绩比较好。我有一个高中同学,我俩住在同一个宿舍,关系一直很好,巧合的是我俩报考了同一所大学(华北煤炭医学院,现在更名为华北理工大学理学部),我的专业是中医他是针灸推拿。我俩学习是有点比着的。记得学习针灸课时,我经常跟他比谁背的歌诀更好。当时我的胜率挺高的,呵呵。”
“学中医需要一定的诵读医古文能力,还有一个好学伴。”我点头说。
宋荣强大学读书成绩一直很好,甚至得过国家奖学金——第一批国家励志奖学金,足足5000块。当时他每个月生活费一两百块钱。眼中闪出一丝光彩,他微笑着说:“我们那一届在校生,总共就几个人获得。当时,学校的一等奖学金一两千块钱而已。”
他又专又红。上大学前他从来没有当过班干部,进了大学校门后虽然一开始站在台上讲话腿直打哆嗦,但是大三的时候就当班长了,并且表达能力,演讲能力,等等,连他自己都感觉像变了一个人。他大二成为党员积极分子,大三预备党员,大四正式入党。
我问宋荣强:“相对来说,学习是自己一个人的事情,但是当班干部、入党,不太一样,需要处理好跟老师和同学的关系,你是怎么做的?”
他说:“从前上台讲话的时候老是担心,后来我就想台下坐的人都是你的朋友,他们不是来给你挑三拣四的,是来帮助你的,这样我的心态就越来越好了。我人缘比较好。记得我申请入党的时候,我们团支书积极地推荐我说‘只要我们每个人找宋荣强帮忙的话,他从来没有拒绝过的。’这句话至今我记得还很清楚。”
2
如愿考取研究生的前前后后
跟大多数同学一样,宋荣强读大学的时候,也萌生了备考读研的想法。他想考回家乡山东,但是他不知道,自己至少要闯过两道关。
第一道关,选研究生导师。一开始他钟意的是山东中医药大学《伤寒论》专业的姜建国老师,虽然笔试成绩第一,但是复试成绩并不很理想,最终没有被姜教授录取。爱才惜才的姜老师专门给他推荐了自己的得意博士生吕翠霞老师,宋荣强很高兴,悬起来的心终于落地了。
他说:“我研究生考试的分数还可以,超了一类线80来分,读北中医、上中医应该是可以的。”
第二道关,读研的学费关。他从读大学起,直到上研究生,每年家里都要跟亲戚借钱给他凑学费。幸运的是,在读研一上学期的时候,宋荣强的一个师兄,比他高两级,介绍他去一所私立大专讲课。大概到研二下学期和研三的时候,课程较多时他一周上30节课。
“我这个师兄讲课特别好,很多学校都找他讲课,有一次我们一起给本科生搞一个关于如何考研的讲座,他认为我讲的不错,以后他的很多课程就让我代他讲。”宋荣强说。
研究生入学后,宋荣强继续自己的“优秀学生”之旅,先后当选班长,研究生会主席。他喜欢给本科生、班里的同学组织个小讲座什么的,经过3年研究生历练,他很善于组织大大小小的活动了。
“说一说读研期间影响你比较大的老师?” 我问他。
“除了我自己的导师吕翠霞老师外,还有陶汉华老师,姜建国老师。”
“陶老师?”
“陶老师是我学医以来最佩服的一个人。他是我接触的所有人中,境界最高的。”
“评价够高的。”
“陶老师理论、临床功底都很扎实,做科研、学术求真务实,生活中淡泊名利,经常资助一些需要长期吃药的穷人。他的境界真是太高了。”
“陶老师对你影响不小。”我继续问他:“还有吗?”
“临床上,陶老师并不是都用经方,他的方子看起来很中庸,但是效果很好,虽然我专业是学《伤寒论》,坦诚说我受到陶老师的一些影响。陶老师学术上不造假,通常来说如果他看不惯别人做法的话,肯定要怼的。但是陶老师很能理解别人,他一点都不愤青,他对谁都不会怎么样。有一件事我记得很清楚,他的一个研究生,跟我是同一届的一个老大哥,从乡医自学一步步考上来的研究生,他经常跟陶老师说‘陶老师你应该宣传宣传,对病号也好啊,你多看的话对病号也是造福啊!’陶老师只是笑。他太淡泊名利了,至今还是住着我们上学时候的那个房子。”
“除了跟姜老师读研外,陶老师有什么特别的中医师承吗?”
“陶老师学医没有家传,他就是自己学的,但是他很聪明能干,比如国家的课题做得很好。他曾经当过一段的山东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的书记,不过时间很短,说不干就不干了,他说‘我实在干不了,成天出去吃饭,咱又舍不得浪费,又不能喝酒,光吃,这一年就长胖很多。’”
“是一位可爱可敬又有趣的老师。”我禁不住点头地说。
3
从大学附属医院新人到中医科主任
2011年宋荣强研究生毕业,他应聘到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科工作,当时中医科就两个医生,一个魏铭老师,一个姜学连老师,两位老师都是滨州当地的知名中医专家,魏老师研究生期间师从于山东中医教育家周次清先生,姜老师更是滨州中医界的传奇,因为从小肝病,大学期间转学中医,后来成为中医硕士、乃至博士。宋荣强从两位医术医德俱佳的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行医做人的道理。
“你是怎么得到两位老师的青睐的?”
“很有幸,两位老师我上研究生的时候就认识了,当时山东省组织学经典活动,要求各个医院的科主任都要参加。当时省中医药管理局在我们研究生里抽调两个帮忙的,我就报名去了,当看到二位老师,发现竟然是滨洲的老乡,我就主动跟二位老师聊起来,后来我在服务之余,也给老师们做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大概平时聊天的时候两位老师感觉我还不错,他们也让我感觉到滨州的中医临床疗效并不弱于省城这边。后来,我研究生毕业找工作的时候,滨州市中医院和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两边都考虑了。经过实地走访,见到二位老师后,我就倾向到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这边工作了,后来很幸运也如愿了。”
因为工作单位是大学附属医院的缘故,宋荣强从到医院上班开始,在出门诊的同时,开始带一些实习的学生了,后来就讲临床课,中间断了几年,这几年又继续讲课了。
去年他接魏老师、姜老师两位老主任的班,开始担任中医科主任,工作角色和内容更多了,出门诊、病房查房、给学生讲课、帮扶基层社区,我帮他算了一下,他几乎一周工作六天。而他,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妻子在医院里做药剂师。
“工作十年了,整天这个状态你不感觉累吗?”
“可能有些人会说成天看病很累,有时候我确实没有这种感觉,比如上个周三,我就看了70多个病号。除了开方外,我还要做一些埋线和浮针治疗。”
“去年疫情给你们中医科造成了什么影响吗?”
“有一些影响,但是并不严重,比如两位老主任退休后,出诊时间变少了,可能病房住院率等有所下降,但是影响并不大,大概3%-6%之间,今年一定会增加很多。”
附:问答实录
问:你怎么看自己的性格特点?
答:我这个人从小脸皮薄。读书、工作这么多年下来,我现在可以跟很多人自如交流,平时我也经常自嘲,讽刺自己,自然心胸就逐渐开阔了。当你真正喜欢一件事,可能也就不太在意了。要学会给自己解压,我认为人不要想的太多,有些事情就别太较真,有些大夫会说‘唉呀,我手上爆皮了,是不是病人的病气传到我手上了?’我就会说哪有那么多事,不要在意。
问:在中医院和综合性医院做中医有什么不同感受?
答:我认为,因为国家的高度重视,中医形势整体确实在变好,但是距离老百姓的要求还是有一定距离的。我知道,有些中医院病人住了半个月的院,大夫还没给人家开个中药方呢,患者喝不上中药。在综合性医院,中西医科室科室硬件和人员配比等差距很大,地位上不会对等,这是一个事实,另外,中西医科室之间互相会诊是很常见的,现在老百姓对中医认可度还是不高,成天会碰见。比如,当你到病房给病号做诊断,话说了半天后,开始下医嘱说,我给你开点中药吧?患者一听,开中药?眼神就说明了一切。中医人要自强,自强才有自尊。
问:你强调患者对医生的信心吗?
答:很多患者为什么相信你,因为你把他的病一次治好了,很多次都治好了,慢慢地才相信你。不是说医生非得让人相信。不要对患者要求太高了。大夫先好好的给患者治病。大夫要求患者做什么太难了,把自己能做好就很不错了。像有些大夫在朋友圈里发的类似“天雨虽大不润无根之草,佛法虽宽不渡无缘之人”这样的话,我从来不发,为什么患者来看病就要特别相信你?没理由啊。甚至我对有些比较熟的关系好的同行说,我说你不要发这些东西,让患者一看就认为你很清高,不容易亲近患者。
问:你对社会上普遍认为的“中医越老越吃香”怎么看?
答:我认为并非年纪越大,医术就一定高。对一个中医来说,不是说你岁数大了,你就越会开方,我感觉四五十岁可能是最好的时候。我估计50、55以后自己的脑袋也不如以前灵光了。之前我也注意到有些老师的门诊量有下降趋势。
问:十年临床工作下来,你怎么看中西医?
答:我感觉普遍来说,西医治病太积极,特别是一些过度医疗,比如腰腿疼什么的,往往上来就是手术,其实大部分的腰腿疼,不用手术。现在,我中医学生和西医学生都教,学生都是差不多的。上课时候我对西医学生说,不要求你们记多少东西,到时候不要太反对中医就行了。
问:国家现在重视医生继续教育,你对进修学习的想法是?
答:终身学习对医生来说非常重要,我很想出去学习进修下,打破一下自己固有的思维方式。我曾经去天津中医药大学石学敏教授那里学醒脑开窍法,我感觉很客观,就是你扎行我扎也行,只要掌握了操作方法,容易复制,扎好以后效果也是立竿见影。还有埋线技术,也是差不多的特点。我想学这种很客观、容易复制的。
不过,我目前主要是时间不够用,现在医院门诊、病房、教学、下基层这四块业务工作很满,而且还有科室主任的行政工作,尤其是有些老病号,下基层时候的病人,还有外地的病人,都放心不下,老百姓看中医主要还是看人,不是说你随便找个人坐在这里,他就让你看。现在就是时间紧张,我希望将来有机会再考虑外出进修吧,哪怕几个月时间,坦诚说,我也希望调整下自己的生活、工作节奏。
问:说一说你的家庭?
答:我爸这个人特别乐观。他种地和干什么都不是很要强的那种人,但是人很乐观。人家开着拖拉机,他撵着毛驴车喊号子唱点歌,很舒坦。我妻子是大学校友,读的中药专业。我俩算是有缘,当时她找我开药我们认识的。我岳父是农村基层大夫,中西医都擅长,到了退休年龄就彻底退休了,虽然临沂、青岛都有人请他去坐诊,他说我哪里都不去,就在家哄孩子,他们老两口生了两个儿子两个女儿,第二代生了十个孩子,他要享受天伦之乐。我跟他说您干了这么多年大夫,怎么能说放下就放下,整天就是哄孩子,一个大男人……他说,哎呀,这个哄孩子才是最主要的,这才是大事,钱挣多挣少都无所谓。他是一个很平和的人,我在他脸上很少看见着急,虽然有时候他也会训人,但是不是暴跳如雷的样子,我感觉他心态非常好,活得很通透。我的岳母是一个特别积极的人,非常乐观、特别能干,她说我跟你爸生了4个孩子,你爸基本上没抱过谁,都是我一个人管着。她现在也是70来岁,每次我们几个小家庭过年回去,最少十几口人了,都是她一个人做饭,并且早晨就给炒菜,包水饺,全是她一个人干。我对我妻子印象好,很大一部分是缘于对她的家庭印象好,说实话,我们夫妻之间有些时候可能因为观念什么的有所不同,但是我感觉她们家庭和谐,非常难得。岳父母培养出来的几个孩子都是大学毕业生,尽管没有谁是特别厉害的人,但是都很不错,日子过得很踏实。我的大舅哥也是大夫,在一家县中医院当西医。人比较内向,但是人特别好,医院里口碑特别好。
问:你对中医科的发展有什么想法或者计划吗?
答:今年是我当科室主任的第二年,去年的新冠疫情多少是有些影响的,今年我们门诊搬迁重装修,扩大规模,我也跟领导提了一下发展的思路,主要是两点,首先,我们不是基层医院,在大学附属医院里,在学科上要适当做些专业分工,现在十来个大夫基本是什么病都看,如果不分专业的话,可能不便于患者就诊。具体说,就是要建立针灸、妇儿、颈肩腰腿疼等专科门诊。
其次,希望把参与全院各科会诊工作做得更好一些。我们医院现在3000多张床位,日均门诊量六七千人,这个基数是很大的。我想,中医有很多类似针灸、埋线、小针刀这样特色技术,是值得尝试跟其他科室深度合作的。
文章来源:同有三和基金会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