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同有三和中医药发展基金会

高圣洁老师专访 | 怎样才能接好传承(上):相信,愿意,践行

主讲人:高圣洁

发布时间:2021-06-18


    

说到怎样才能更好地接中医传承,我认为需要做到“相信,愿意,践行”三个方面。其中相信是前提和基础,无论是学习中医还是其它传统文化,很多老师都特别强调信。


相信传承,相信老师,相信自己。如果做不到这点,总是以质疑、审视的眼光来看待法脉,是接不到传承的。有了信之后,还需要有为他人奉献所学的意愿,并付诸于行动。


这几点看似简单,有些老生常谈的味道,但确实是接好传承的关键。


1

为什么很多中医老师都强调信


有了信,可以让弟子和老师达到高度的默契和共振状态。一旦进入这种状态,很多时候老师可以不用语言去表达,学生的内心却能收到老师给予的信息。


大家是不是经常有这种感觉:亲人之间、爱人之间,往往一方刚起个话头,你就知道他想说什么?就是这种感觉。众所周知,语言的表达并不能完全体现内心真实的意思,那表达不出来的部分怎么办?就需要通过这种同频共振,来让弟子完整接收到。


无论临床治疗还是教学,我都特别强调共振。手法师和患者能产生同频共振,往往治疗效果特别好。弟子和老师之间有了同频共振,才能接好传承。更何况,信本身也是弟子放下小我,生起对法脉信心的过程,这就又涉及到自我心性提升的问题。


但是说实话,要做到信其实特别难。为什么?因为人都有自己的经验。


所以我们手法班有一堂课,是讲经验主义的两面性。我们都希望自己经验丰富,有经验可以让我们避免走弯路,可以帮我们走捷径,让我们相对快地收获可以接受的成果。但事实上有时候我们的经验越丰富,越容易被障碍。

举个例子,学过医的同仁都认为椎间盘突出只能缓解症状而不能被根治。当弟子受这个观念影响之后,想给他扭转过来,让他认可“这类问题其实是有可能治好的”,那真是太难了。这种经验性给他带来的对法脉的质疑,会伴随整个学习及未来的临床过程,而且往往很难通过理性去控制这种质疑。


我曾经给郑州的几个学生开玩笑:我说煤球是白的,你们信么?大多数人第一反应是愣住了,其中只有一位学生马上回答:“老师,我信!”我说:“为什么你信?”他说:“老师如果说是白的,就一定有你的道理,我相信老师不会无缘无故地表达一个观点。”


我为什么故意这么说?黑和白只是人类赋予的颜色,最早人类赋予煤球是黑色,大家就一直这么说,仅此而已,没有更多实际意义。只是一种群体赋予的观念,有什么不能改变的呢?我之所以问这个问题,是想引导学生们打破思维的定式,也是在考验学生们的信,在哪个程度。


有了信,有了跳出经验主义束缚的态度,才能真正学到这套手法的精髓。不要在刚学的时候拿中药的理论来验证一下,拿针灸的体系来参照一下,拿现代科学观点来证明一下,这样你就已经被经验主义障碍了。至少在接到传承、真正掌握这套手法的精髓之前,我们的想法得是单纯的,是相信它的。总去质疑这句话对不对,那个观点正不正确,老师说的会不会不科学,这种状态怎么能接到传承呢?


2

怎样做到正信而不是迷信


那有的人就要问了,你又不是专家教授,也不是名老中医,只是一个普通的老太太,我为什么要这么信你,这么信你这套体系呢?这里我们可以探讨一下判断事物正确与否的标准。我们怎么看一个东西是对还是不对?我认为有两个点可供参考:一是看是否符合宇宙自然规律;二是去对照传统文化经典。


你想分辨一个东西好坏对错,不要听他说,不要听我说,也不要受自己的认知制约。怎么办呢?首先看他的表达是否符合宇宙自然规律,规律永远不会骗人,它是真实存在的。如果和自然规律相符合的话,那就是正确的,反之则不是。


比如说,有专家建议一天喝8杯水对身体最好,我们该怎么看?看大自然,找同类事物去比较、思考。水仙花一天要吸很多水,仙人掌很多天都不需要浇水,差异可以这么大。人类里面同样也有“水仙花”和“仙人掌”。《内经》上写得很清楚:“肺大则多饮,肺小则少饮”(《黄帝内经·灵枢·本藏》)。这就说明人在喝水问题上是要根据体质不同而区别对待的。你非要让“仙人掌”这类人一天喝八杯水,肾能不坏么?所以说,对一些观点,我们不能盲从盲信,人云亦云。


第二个标准是拿传统文化经典来印证。现在很多人在质疑经典是不是经得起时代检验,常有人说传统经典要与时俱进,我对这类观点是不赞同的。因为真正的经典都是在说最根本的道理和规律,是老祖宗对宇宙自然规律的总结,他们是站到洞悉宇宙规律的制高点上来说这些话的。具体的科技、方法可以进步,但根本的、规律性的东西始终就是那个。祖先不会坑自己的后世子孙,流传了几千年传下来的东西,怎么可能会是错的呢?如果是错的,早就该湮没在历史长河里了,因为经不起实践检验。


以学习《黄帝内经》为例,我平时是怎么做的?首先我绝不会怀疑它的对错,哪怕有些地方我可能不理解。反而这些点会成为我的重点研究对象。我会反复思考,为什么这么说?从哪个角度能让我加深理解?怎么进入当时祖先们表达的那个状态?我坚信只要自己持续钻研,对经典和祖先有充分的信,早晚有一天会领会到它真正的内涵。要这么对待,传承的力量就过来了。


3

信而行之,知行合一


当你对法脉的信根深蒂固以后,你的每一个细胞都会充满力量,你的内心是强大坚定的。但只有信还只是开始,要完整地接到中医的传承,还需要有愿——有着愿意为中医、为法脉做贡献,愿意为他人付出的愿心;更需要有践行——不能想得很好就是不行动,而应该是一种知行合一的状态。


如果我们用心去观察,往往能发现接传承比较好的弟子,都是在知行合一上做得比较好的。这些年不乏一些让我特别感动的事例。记得有一次我开手法班,助教确实不够,所以问了一句在成都的一位弟子,她二话不说,过来汤池做了三个月的助教(编者注:高老师手法班一期需要持续3个月的时间)。


当时她在成都做一次手法已经需要很高的费用了,每天预约的患者可以说络绎不绝,三个月时间不营业,得损失多少收入?何况还有房租水电各类成本。来我们课上做助教没什么收入不说,还得每天给学员做手法指导,或者说就是免费治疗。没有对法脉坚定的信愿行,是做不到这点的。所以你看她的为人,就知道为什么治疗效果能这么好。


反之我也遇到过一些学生,刚开始手法学得特别好,临床的效果也不错。但随着名气起来了,他的目的慢慢就不再是弘扬中医了,逐渐不讲大医精诚了,而是以经济利益为追求,开始趋炎附势,开始对患者区别对待。这样的学生做手法的效果逐渐会变,传承会越离越远,这就是愿和行做得不好。


文章来源:高圣洁、同有三和基金会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