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同有三和中医药发展基金会

三和书院医道传承项目第三届同有班第四次大课圆满结束

发布时间:2019-09-29


    

image.png

                                                                                                                                                                                                             北京现场班



2019年9月21日至22日,三和书院医道传承项目第三届同有班第四次大课在北京圆满完成。此次大课由刘力红老师和西方著名中医学者付海呐博士为大家授课,关心支持三和书院发展的爱心人士、北京现场班的师生们欢聚一堂,共同聆听两位老师的教诲。与此同时,广州、上海、南宁、西安现场班以及网络班的诸位同仁也一同收看了网络直播课程。海呐博士的演讲更是在岐黄网进行了全球直播,惠及更多的同道中人。 


11.jpg

                                                                                                                                                                                                                    课前礼



21日上午9点,课前礼毕,刘老师首先回顾了前几次的大课内容,强调了医道传承的一条主线:只有具备了感性文明和理性文明,才能做好“人”,做好医道传承。“仁”与“知(智)”的实质就是感性文明与理性文明的最高成就,正如人字的一撇一捺,缺少任何一边,都无法构成一个人。《中庸》讲的“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就是开启并养成感性文明与理性文明的最好路径,而知耻的意义就在于能够时刻保持一颗“惭愧心”,而不是“傲慢心”。


其次,就《论语·为政》中孔子人生次第的描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刘老师提点了立志与发愿的重要性,而医道传承的目的就是培养出大愿士子。“志”是士子之心,“愿”就是原心,士子的初心,只有士子,才能真正的立志发愿。志愿会引导我们的一切,从容迈过人生的得意与失意,朝着初心的方向而行,最终能够像孔子一样有所成就。


1.jpg

刘力红老师授课



顺着《论语》这条线,刘老师还引用了《论语·学而》的名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道出了人生的三大学问。“学而时习之”即是始终如一,无有间断地行持,导引、习字、读诵三项功课亦须如此,方能真正融入到生命里面,获得利益;当我们学有所成后,要随喜赞叹与我们同行的人、同道中人,能够相容同行之“朋”,才能实现自我的突破与超越。


“人不知而不愠”是在别人不理解的时候也要做到“不愠”。中医认为病因不外有三:内因、外因、不内不外因。其中“内因”占主导作用,内在这条路的不畅通、内心的堵,是很多疾病的主因。能够把握自己的内心,就能喜悦和健康起来。孔子的学问就是立在“乐”字上,这也是学问最终的指向“离苦得乐”。


2.jpg

付海呐博士授课



21日下午,付海呐博士真诚而生动地讲述了自己的人生经历。他从小在一个氛围比较严谨的家庭中长大,少年时常与书本相伴,阅读了许多文学著作,包括唐代诗人李白、杜甫的诗集,并受祖父与父亲的影响,与中国传统文化结下不解之缘。求学时期,他遵从自己内心的选择,固执地选择了汉学这门周围人都不太看好的专业。


后来因病偶然间接触并得益于中医,就立志学习中医,毅然辞去了哈佛大学的教席,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求学,此后一直致力于中医与中国文化的传播。谈到动情处,海纳博士一度哽咽,眼睛里全是天真与柔软。对生命、自然的深刻理解与感悟,对中医与中国文化的热爱与坚守,在一个西方学者的口中娓娓道来,平实、真诚又深入人心。讲座结束后,海呐博士与刘老师真诚地拥抱在一起,正如刘老师之前所讲“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的“朋”,心心相印,惺惺相惜,互相照亮彼此,此情此景感染了在场的所有学子。


3.jpg

22日上午,刘老师继续谈到了中医及中国文化的道统,其本源皆有“易”与“简”的特征。“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的本质是“象”,是现象层面的根本,但这并非真正的根本。到了源头上,就不是阴阳可以描述的范畴了。


在中国文化开源的时候,就非常强调“心”这个概念,《尚书》十六字心传中即有“人心”、“道心”之分,按《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这个“心”是超越形而下的层面。古人认识世界的路径就是自内而外,把一切都放在“心”的层面去认识,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德是本自具足,人人皆有,只是圣贤是明了“明德”的人,我们还未明而已。如何才能“明德”呢?那就需要在遇到问题时多为对方着想,执两用中,回归到心的层面。当然,更重要的是需要知行合一,从够得着的地方开始认识、改变,对这个层面慢慢建立感受。


学习的时间转瞬即逝,22日下午北京班的师生们就两位老师的授课内容进行了深入的分享。至此,三和书院医道传承项目第三届同有班第四次大课在北京圆满结束!感谢刘力红老师和付海呐老师的分享,也感谢北京班大课筹备小组同仁们的付出。十月我们再相见!




(本文源自微信公号“三和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