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同有三和中医药发展基金会

三和书院医道传承项目第三届同有班第二次大课圆满结束

发布时间:2019-06-23


    

  IMG_2637.jpg

北京现场班

2019年6月15日,三和书院医道传承项目第三届同有班第二次大课在北京麦田大学举行。此次大课由刘力红老师、六六老师为大家授课,北京班的各位班主任、关心支持三和书院发展的善东、师长、朋友以及北京班的200多位学子欢聚一堂,聆听两位老师的教诲。与此同时,上海、南宁、广深、西安现场班以及网络班的诸位同仁也一同收看了网络直播课程。


  6月15日早上9时整,同学们正心诚意地向中华人文始祖黄帝、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医圣张仲景行鞠躬礼,并齐声诵读经典《伤寒论原序》、《大医精诚》、《医诫》。此次课堂上,刘老师着重谈到了以下几方面内容:

微信图片_20191223151810.jpg

课前礼

  读书是为了明理

  医必先明理路,而后可言方药。刘老师以自己用针的感受为例,过去是经络、穴位在带着他走,现在是“理路”在指引着他走。当我们明理之后,才能够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明理也是读书、是举办三和书院的根本和最终目标。而我们进一步需要做的,是需要知道如何明理、怎样去明理。

  跟师的重要性

  《大学》言:“择善而固执之”。现在的人不能够一门深入的根本原因就是不能“固执”。因此,找到一个好的老师,要坚持跟下去。然而现代社会资讯太多,很多人难以深入、守不住,医道传承的目的就是让大家练就过好日子的本领,推己及人,做到这一点,我们还有很多的关口需要去熬、去坚守。

  感性文明与理性文明并重

  感性文明对一个民族是至关重要的,它决定着人的生命状态。刘老师认为中华文明是感性文明和理性文明的融合,知者(理性)不惑,仁者(感性)不忧,缺一不可。

  中华文化要通过礼(理性)和乐(感性)两个路径去实现“和”,成就感性文明,感受生命很好的状态——不忧,这种美好的状态是与外在世界无关的。感性文明对于中医人来说同样是至关重要的,望闻问切需要感性思维,但是在现代教育当中,感性文明在某种程度上是缺失的。我们还应当找回我们缺失的这种文明,通过礼去达到中正平和这样“致中和”的状态。

  中医传承

  中医的传承最根本的就是人的传承。我们应当正德厚生,做好人,永葆赤子之心,从内心去寻找让我们感到幸福的东西。

  “礼之用,和为贵”。承接着刘老师之愿,六六老师以诙谐的语言和身边的故事为引子,谈了生活中“礼”的实践,从如何结善缘到如何心安而求和。六六老师通过其好友带着“同有三和”的旗帜攀登珠峰的故事告诉我们:在攀登人生高峰的时候,我们要减少物质的羁绊。要去欲,要归零,要拜明师、交慧友,要保持天真。

  在现场交流环节,六六老师用自己曾经在商学院得到的“不要轻举妄动”的经验和学习中医之后感悟到的“行动之前要想明白”为我们学子指点迷津。

微信图片_20191223151818.jpg

 六六老师授课

 6月16日上午,刘老师从“德”出发,教育我们要积德执善。经者,镜也。读经典的意义,就是照见自己的真实。上医以德治国,中医以礼齐人,下医以刑治病。作为中医人,在这个中医最好的发展时代,只有去积累“德”,且择善而固执之,才能真正为发扬中医贡献一份力量。

  中医是立足于日用的医学,使中医能够家家自学,人人自晓,对全民健康和国家长治久安都意义重大。刘老师不仅鼓励我们去培养一种感而遂通的能力,还鞭策大家,要精进勤学,完成功课。有正确的方法,加上时间的积累,得到的就是功夫。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愿我们能够不辜负先贤及师长们的期望,永葆赤子之心,发扬士子精神,在医道传承的道路上走得愈加坚实与笃定。

微信图片_20191223151845.jpg

上海班第二次大课合影.jpg

微信图片_20200115172409.jpg

微信图片_20191223151836.jpg

第二次大课大合影.jpg


供稿:三和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