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同有三和中医药发展基金会

三和书院医道传承项目第三届同有班第九次大课圆满结束

主讲人:三和书院

发布时间:2020-06-15


    

1.jpg

课前礼

课程伊始,刘力红老师分享了他与第一位中医师父李阳波的故事。时光荏苒,弟子追随师父潜心学习的画面却仿佛就在眼前,不禁令人动容。接着,刘老师坦言自己从疫区归来多日身心却迟迟未能恢复至良好的状态,由此引起自己的反思。“仁心”是医者的根本,即使是刹那的“仁心”关照不足也会妨碍身心状态的恢复。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道德经》),刘老师借此引出了杨海鹰老师的吐气法,指出功夫的奥妙在于“绵绵若存”,即“在状态”“有所觉”。刘老师以自己切身的经历体会提醒学子们,关键时刻要有功夫,见地在先,但功夫同样重要。

最后,刘老师还从“医”字的变化——“毉、醫、医”,阐述了从古至今医者治疗疾病方法的演变。

2.jpg

刘力红老师授课

当日下午,马宏达老师为我们带来了一场关于人性认知和如何摆脱烦恼的生动一课。他从人性的定义、人性的特点、以及古今中外各位大家对人性的认识等方面展开介绍。从孟子的“性善论”到荀子的“性恶论”,指出无论是“性恶论”还是“性善论”,均是指人性中皆有善恶,人应止恶向善。烦恼来源于“贪、嗔、痴、慢、疑”,建立自我的内在评价机制,才能摆脱或取代对外部评价的依赖,对自己坦诚,坦然接受自己人性中的弱点,同时,也要对自己有一定的要求,每天进步一点点。

我们应当培养管理自己内心的能力,这样才能够在人生的航行中掌舵。关于如何放下烦恼,马老师认为每个人本来都有这种能力,只要不让自己停留在思维的陷阱中,修炼一颗清净心,就能回归内心的精神家园。

3.jpg

刘力红老师授课

第二天上午,刘老师谈到这次疫情的发生,和我们过往的不良生活习惯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当谈到“证”时,结合“證、证、症、正”四字,谈到了不正即为“症”,不正则乱,而医生治病即在“治乱”“治不正”。刘老师将这些文字联系起来,引发学子们的深入思考。

“命曰归宗”,我们一生都在回归到这个善的过程中,“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以“礼”来约束自己,同时也要时常观照自己的情绪。最后,刘老师带领大家习练回春功,在习练中去领悟内外一体、松静自然的状态。

第二天下午,各班在线上开展云团建活动。大家积极参与发言,距离也无法阻隔三和书院师生间彼此的牵挂,感谢此次三和书院现场工作组和网络课程筹备组同仁们的付出,祈愿疫情早日结束,一切工作学习恢复正常,期待下次的相逢!

5.jpg

学员代表们与刘老师的合照

文章来源:三和书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