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同有三和中医药发展基金会

徐智慧:结缘三和,我心光明

发布时间:2018-12-17


    

作者:医道传承二届学员 徐智慧

曾有人问我:为什么要费那么大的劲去上医道传承班?我想唯一的原因是:我听到了,看到了,明白了——三和书院医道传承在做什么!我坚信她能指导我的人生,开启我的智慧,赋予我力量。

1.慢下来让心跟上

记得医道传承班的第一节课,课前礼中有经典诵读环节,学员们齐声诵读《伤寒论原序》、《大医精诚》、《医诫》。起初,一字一句、抑扬顿挫,渐渐的大家节奏越来越快。刘老师试图用提高声音领读来减缓速度,但“势”不可挡,根本无济于事。

上课时,刘老师一本正经地问大家:这么赶,干嘛呢?你们的心跟上了吗?这个反问,带着风驰电掣般的力量,一下子穿越层层障碍冲撞到我的心里。我心中高山仰止的中医大师怎么会关注这个问题?但这个反问又让我震撼。是啊!茫茫人海,有几人会关注自己内心的感受呢?这个最应该关注的恰恰是人们最容易忽视的。

慢下来让心跟上,这句话从此融入了我的血脉。

自己以前是个风风火火的人,大脑里追求的永远是效率。走起路来一阵风,周遭的风花雪月似乎永远在生活之外,以至于闲暇时操持家务也成了锅碗瓢勺交响曲,叮叮哐哐,全然把它们当作冰冷的生活工具。忙呀忙!赶呀赶!我完全没品出生活的味道。

几次大课后,我的心悄然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不知不觉中生活节奏慢下来了,开始关注一些原本以为对工作生活无用的东西。

我会把吃不完的馒头揉碎放在十层高的办公室窗台,想着冰天雪地、无处觅食的花喜鹊会不会来?当喜鹊似乎听到呼唤,三番五次造访窗前时,我会欣喜且小心翼翼地为它们录像、拍照。

我会端着自己的碗小心抚摸,感恩它每餐的付出与陪伴;不再发出咣当的关门声,不再让屋里的花草蒙尘,为患者扎过的每一根针都会感恩而恭敬地放到利器盒中。

我会在走路时满心欢喜地欣赏一朵小花的风姿,想象着“红杏枝头春意闹”的情趣;会为无意踩到一株小草而唏嘘,怜惜生命的可贵。

我会细细品味天地节气的变化。惊蛰,草木萌动,小虫也从冬眠中醒来,春归了;立夏,地板上渗出了小水珠,湿来了;秋至,雁南飞,天高云淡,气爽了;北风吹,天冰地坼,冬藏了。大自然生长化收藏,无为而大美,爱它的人会和着它的节拍而醉。

心呀心!如此微妙而神奇,它变了,我也变了,世界也变了。

2.吃出了味道

相信很多人会对“吃”这个问题不以为然,还有人不会吃吗?生之本能呀!以前我也是这样认为。

一次大课时,刘老师讲到吃饭,着重讲了“消”的形与义,以及对健康的意义。“消”的右边是上“小”下“月”,意思是把有形的东西变小,食物反复咀嚼后形变小了,唾液自然就多了,唾液是最好的消化酶。

我恍然大悟,原来自己如大多数人一样,只注重食物“酸苦甘辛咸”外五味的享受,而不知道真正的五味是内五味,出自脾胃“仓廪之官”。吃的方式正确才能品出真正的“五味”。摄入食物要注重“青黄赤白黑”“寒热温凉平”平衡搭配。脾胃为五脏六腑之海,气血生化之源,上下交通枢纽,后天之本,养好脾胃是身体健康的重要保证。

明白了理,自然事上就有所现。吃饭时,我不再大快朵颐、狼吞虎咽,而是细嚼慢咽,慢慢品出食物的原味。“饮食有节”成了抵御欲望的有力盾牌。

3.穿出了健康

刘老师非常注重文字的形与神,音与义的关系,课堂上不止一次地开示“衣与医”的联系,谆谆告诫:圣人避风,如避矢石。让大家明白“风为百病之长”,“衣食住行”为何衣排在第一的原因。穿对衣服就是随身携带了一位好医生。

于是明白了冬三月要闭藏,必须告别短裤裙衫的美丽冻人;夏三月要使气得泄,别贪恋风扇空调,让肌肤腠理毛孔大开,汗水透淌;春生之时,广步于庭;秋收之际,登高远望。出差途中,带件外套;晨练散步,围巾护颈。穿衣打扮时把防风保暖、小心伤寒作为主要考量。

4.悟出了阴阳

“阴阳”是刘老师在课堂上使用频率最多的词汇之一。在没有涉足中医之前,“阴阳”只是头脑里的虚空的、漫无边际的一个概念,与日常生活好像是两码事。一阶段的学习之后,对中医的核心理念“阴阳”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知道了阴阳乃是万事万物变化的根本原因。行、走、坐、卧不再执一端逆于生乐,耗散其真,而是顺应天地自然保持身心和谐。在情绪的管理上,用阴阳观时时觉照负面情绪的升起。用积极乐观的心态看待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避免阴面情绪的裹挟,精神领域努力保持“阳主阴从”的状态,让生命充满光明与智慧。  

通过第一阶段大课的学习,自己在很多方面的认识发生了质的飞跃。

5.相信纯粹的力量

我常想,刘老师如果求利的话,坐诊看病应该是一号难求;如果求名的话,《思考中医》一书足以让他名扬天下。但这么多年他为医道传承奔走,为发现和培养传承中医薪火的士子操劳。这种不言之教深深感染了每一位学子,带动大家在学习中、在岗位上自发地组织义诊、交流、探讨、分享,无怨无悔地为中医事业尽绵薄之力。

相信谦卑的力量

刘老师在课堂上每每提及他追随的每一位师父都饱含深情、敬爱有加。多次强调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反复阐明中华文化的命脉,绵延五千年源远流长,得益于“师”的传承,得益于华夏文化基因中对“慧命”的尊崇。

在常人的眼中,杨真海师父是立于内针殿堂的师者,但他老人家多次声明,自己仅仅是个传承的渠道,所言所行,谦和有加,让每个内针学人不敢居功自傲。真海师父还说:他只是刚刚触及了内针的一点点皮毛,内针是没有顶峰的,值得倾其一生去追求。

我想正是刘老师的谦卑与师父的谦卑同气了,内针学人才有了与内针连接的端口,内针这颗明珠才有了照亮这个时代的契机,有了福泽大众的可能。

6.相信坚信的力量

我相信三和书院的教导和指引。书院倡导勇于担当,我就挑战自己,锻炼自己,提升自己,服务社会。我开始担当自己以前所从未担当的责任:工作之余,为广大患者义诊;下乡途中,为贫困户义诊;回老家探亲,为前村后寨、左邻右舍的家乡父老义诊;外出途中,危急时刻大胆开展列车急救;为周围的亲人、同事、朋友随时传播中医文化。所到之处,广播中医的种子。

在工作方面,我用整体观看局部利益,不再斤斤计较个人得失;生活方面,用互为其根、互相转化的阴阳观看待祸福,坚定信心,择善而固执之,让自己的生命法则合于道,与大自然节拍相应,活出健康、活出明媚、活出绽放!

走进三和,原想学到一点自己所希望的术,但却看到那个恍兮惚兮的道,就好像一个孩子只是被一朵花吸引而走进一个庭院,却看到了从未见过的美景。

未来的日子里,我更愿尽毕生精力为中医传承奉献所能。愿上天给予慈悲仁爱之心,给予明丽智慧之心,让我追随三和,心向太阳,心向光明。 

(本文源自微信公号“三和书院”)